行为艺术|躺着玩手机何以成为行为艺术?庞宽14天无间断直播的无力与陈旧( 三 )


表演而非行为?对《床上和平》及其争议的回顾
对庞宽的另一重批评声音 , 是认为这场直播只是一场“虚伪的作秀表演” , 这个说法令人想起另一行为艺术事件 , 即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的《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 。 1969年 , 这对夫妻为了反对越南战争 , 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酒店内穿着睡衣躺在床上整整七天 , 在这期间的每一天 , 全世界的媒体都会涌入房间 , 投入对这场行为艺术的“直播” , 与列侬讨论人权、社会等议题 。 虽然主流评价多是赞美 , 其中也夹杂着不少批评 , 比如认为列侬只是一个袖手旁观的自由主义者 , 嘴上声称关心远方战争 , 却把静坐抗议留给学生 , 自己在安全的房间里上演卧谈会 , 享受周到的客房服务 。
行为艺术|躺着玩手机何以成为行为艺术?庞宽14天无间断直播的无力与陈旧
本文图片

《床上和平》行为艺术现场 。 截图自同名纪录片
这场举世闻名的卧床行动引发了后世的许多模仿或致敬 , 比如绿洲乐队(Oasis)就曾在歌曲《Don't Look Back in Anger》中唱道“我要从我的床上开始一场革命” 。 这件作品的影响力持续至今 , 两年前 , 一名国内艺术家做出了另一版本的《床上和平》 。
从2020年1月26日到2月1日 , 李怒独自一人将自己“隔离”在工作室内一张3平米的床上7天 , 李怒为7天赋予了轮回与重生的含义 。 工作室的监视器记录下了他的日常生活:翻书、听音乐、吃东西、饮酒、跟家人视频聊天 。 但是对李怒来说 , 效仿只是形式上的 , 在意义上却是要否定列侬的做法 , 他把作品的表演性降到最低 , 拒绝一切新闻报道和媒体采访 , 也不看任何新闻报道 。 他认为 , 这场行为“不是基于宣言 , 而是基于妥协” , 通过日常 , 他想要做到的是“反日常” 。
行为艺术|躺着玩手机何以成为行为艺术?庞宽14天无间断直播的无力与陈旧
本文图片

李怒的行为艺术作品《床上和平》 。 截图自作品纪录短片
虽然李怒和庞宽都是在回应疫情的现实 , 但是在作品的表演性上 , 庞宽与列侬更加接近 。 考虑到列侬的名气 , 他无论做什么都能上头条新闻 , 这与频繁上热搜的庞宽颇为相像 。 在一则为作品做准备的播客中 , 庞宽就曾猜测这次直播一定会人气爆棚 , 事实也的确如此 。 不过两者也存在重要的不同 , 列侬和小野洋子作为持续为和平发声的行为艺术家 ,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现实 , 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反战歌曲之一就来自于此次示威活动 。 1969年 , 列侬在蒙特利尔的另一次卧床行动中写下了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 , 后来成为反越战运动的圣歌 。
而迄今为止 , 庞宽的这件行为艺术作品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多有效的思考 。 林梓指出 , 这次直播的关注度基本上是由庞宽本人带来的 , 就这个行为作品本身的关注价值而言则几乎没有 , 这使得这件作品变得更像是表演和真人秀 。 林梓还提到 , 庞宽似乎没有意识到艺术的价值来自于过程 , 而非结果 , 他明明可以利用20多万的热度做一些更有意义的、超出观众预期的事 , 但是他只是以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度日 。
行为艺术对过程尤其重视 , 不同于架上绘画更倾向于关注最终的成品 , 行为艺术必须在过程中展现其作品性 。 艺术家周斌曾在《行为艺术课》一书中强调 , 行为艺术中对身体的运用不是象征或比喻 , 而是要让“身体在场” , 要专注于每分每秒可能发生的偶然性 , 这使行为艺术区别于戏剧表演 。 通过颠覆日常、创造偶然 , 从而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make the familiar strange) 。 可惜的是 , 庞宽只是再现了令人熟悉的日常 , 观众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于他怎么上厕所、不能洗澡怎么办 , 并把他当做实时“电子宠物” 。 这样的陪伴和慰藉当然很好 , 但这就足够了吗?距离李怒的作品已经过去两年 , 疫情已极大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的心智、精神面貌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 今天的情况与当时也无法同日而语 , 仅仅是表演隔离在家的闲散日常 , 或许已经无法指涉任何有意义的现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