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新作《春之祭》登陆广州,以东方审美诠释西方经典

100 年前 , 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春之祭》在法国巴黎剧院首演 , 引起了轰动 。 历经百年的岁月 , 《春之祭》已有近 400 个版本 。
【|杨丽萍新作《春之祭》登陆广州,以东方审美诠释西方经典】5 月 7 日至9 日 , 杨丽萍作品《春之祭》将登陆广州大剧院 , 连演三场 。 这部全新的创作究竟以何种形式去融入东方五千年文化 , 怎样以东方审美去诠释西方经典?
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春之祭》描绘的是:一名少女跳舞至死 , 把她当成祭品 , 来安抚春之神 。 剧中的少女被命运选中 , 牺牲献祭 , 突显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及对春天来临的渴望 , 也表现出女人献祭的一种恐惧、矛盾、彷徨的心情 。 杨丽萍版《春之祭》恰恰相反 , 她加入了 " 轮回 " 的概念 , 这是极具东方审美的特质 。 少女不再是单纯的 " 献祭 " , 而是演化成从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轮回 , 也不只是被动的献祭 , 更是主动的献身 , 以一种大无畏的大局精神去牺牲自己 , 救赎大家 。
|杨丽萍新作《春之祭》登陆广州,以东方审美诠释西方经典
本文图片

剧照
杨丽萍以前的《云南映象》 《雀之冬》等很多作品 , 都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寻找自己的根 。 在创造《十面埋伏》时 , 她尝试以世界化的视角和语言 , 表现中国元素 。 而新作《春之祭》中 , 她更希望将东方文化、东方语言融入舞台 , 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藏族元素 , 比如狮子、女人、祭司、孔雀等 , 以全新的元素诠释东方的祭典 。 爱恨、生死与自由 , 在杨丽萍的诠释下都化为具象:狮子暗喻权力、旧有的世界、不可侵犯的规则;女人是受难者、觉醒者、重生者;祭师象征着冷漠无情的压迫者 , 孔雀代表重生、未来和希望 。 作品最终要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大自然的敬畏 。
《春之祭》的再度创作 , 对于杨丽萍来讲是一种 " 冒险 " 。 这次 " 冒险 " 不仅局限于文化思维的碰撞 , 还在于舞蹈的基本元素——舞蹈语汇 , 它决定着舞蹈的风格和气质 。 杨丽萍不满足于现有的舞蹈语汇 , 而是带领团队重新打磨 , 将带有东方色彩的基因注入新的舞蹈语汇 。
此外 , 《春之祭》还继承了杨丽萍绚丽、繁复、浓墨重彩的舞台美学 。 舞台被 999 个神秘符号堆满 , 舞者置身其中 , 忘我起舞 , 描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命 , 而这一切 , 构成了整个世界 。 杨丽萍感慨 , " 很多人会忘了自己拥有什么 , 其实就是低下头来寻找种子 , 让它发芽成才 。 这没有多难 。 尊重自己的文化 , 这是非常美好的法宝 。 "
采写:南都采访人员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