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从“目染”到“耳濡”,“化整为零”与“埋首经典”并不矛盾

矛盾|从“目染”到“耳濡”,“化整为零”与“埋首经典”并不矛盾
本文图片

□王海婧 (湖南师范大学)
在全开放的庞杂网络空间中东逛西逛 , 在纷乱复杂的信息中一目十行 , 这是人们眼中数字时代下的阅读画像 。 人们总是很难去理解这样的阅读方式 , 认为数字技术的流行与大量的沉迷是人们注意力被剥夺的罪魁祸首 。 但这一观念背后有着这样的“偏见”:一是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 , 学者们总是“头悬梁 , 锥刺股”式地挑灯夜读;二是数字技术使用不当带来明显弊端 , 短视频的沉迷占用了许多的休息和学习时间 , 时常让人感到宝贵的时间被浪费 。 而事实上 , 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很多人的阅读量增加 , 而不是减少 。
据《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 , 在阅读形式偏好方面 , 有96.81%的用户偏好使用电子阅读 , 有29.5%的用户会选择有声阅读 。 从阅读时长角度 , 报告给出了这样的分析:电子阅读用户已经进入深度阅读阶段 , 而有声阅读呈现较为碎片化的特点 。
这样的分析 , 预设了这样一个命题:平台阅读时间直接与阅读深度挂钩;同时也就引发了这样一个讨论:平台阅读时间真的能直接决定阅读的深度吗?
好的阅读内容总是简练明隽的 , 能够留给读者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 。 《菜根谭》将华夏千年思想精华浓缩成三百多则短小精悍、回味无穷的句子 。 老聃著《道德经》 , 仅仅五千言 , 却深奥玄妙 , 包涵广博 , 被誉为万经之王 。 甚至有人赞誉“读懂《道德经》 , 天下任我行 。 ”孔丘弟子录其言行 , 寥寥20篇 , 书成《论语》 , 后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 纵使其内容简练 , 却仍旧是百读不厌、流芳千古 。
数字时代下 , 阅读内容常常被分割 , 被平台“化整为零” ,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对于阅读的定义变得灵活 。 在遇到一个晦涩难懂的句子 , 大部分人的做法会是在网络上搜索释义 , 这也是一种知识的获取 , 思维的充盈 , 与阅读本质无异 。 却未被记录在平台阅读时长之中 , 仅仅从阅读时长判断阅读深度与否 , 有失偏颇 。
《理解媒介》一书中 , 麦克卢汉曾断言 , 在我们的新电子文化当中 , 耳朵正在报复 。
数字阅读方式经历了从“目染”到“耳濡”的变化过程 , 电子书逐渐占据主导 , 有声书逐渐崛起 。 如今 , 数字阅读技术的即时性以及开放性 , 在赛博空间为读者打造了一个虚拟阅读沙龙 , 这能够赋予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 同时 , 在电子阅读中与其他读者的留言交流互动也能提升人们的阅读认同感 , 这些交织形成的正反馈 , 使得数字阅读受众对其好评如潮 , 且黏性越来越高 。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结尾说到:“恐惧自动化 , 将其视为使世界千篇一律的威胁 , 这是把机械标准化和专门化向未来投射的结果 。 然而 , 机械的标准化和专门化如今已成为历史 。 ”与其恐惧数字阅读“化整为零”的特性给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改变 , 将其视为“剥夺”专注力的威胁 , 不如尝试拥抱其优势 , 利用数字阅读所特有的而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长处 , 来更好地阅读 。 从这个角度看 , “化整为零”与“埋首经典”并不矛盾 。 将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一并视为人类阅读史的一个过程 , 真正的目的是让国民阅读成为社会浩然之风 , 使得阅读的宁静足以抵御盛行的浮躁风气 。
【矛盾|从“目染”到“耳濡”,“化整为零”与“埋首经典”并不矛盾】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 在纷乱的信息洪流之中 , 无论是纸媒还是电媒 , 只要我们坚持对于高质量阅读的热爱 , 就能在其中寻得内心的富足与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