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立敏(河北)
墨香也是腊月的香味 。
近了年 , 家家户户就该写对联了 , 故乡写对联最好的人叫英业 , 在村东住 。 只要见一个人拿着对联从他家出来 , 一村人都陆续到他家去 , 去供销社买一张红纸 , 裁了 , 英业用三五分钟就写好 , 那沉思的神情里 , 满满都是对年的敬畏 。
对联是家家都贴的 , 至少写一对贴在街门上 , 有的人家讲究 , 每个门口都贴 , 更有讲究的人家 , 木车上也贴 , 猪圈边也贴 , 不过那字就不好意思麻烦英业了 , 自己研墨 , 红字黑字 , 涂上就行 。
有文化的人 , 心里总是钟情几个句子 , 到了英业家就让英业按着自己记着的对子写 , 英业不用考虑 , 只需动动笔 , 写完了放一边晾干墨迹就行 。 不带对子来的人 , 英业还要考虑什么样的文化适合什么样的人家 , 总是沉思一下再落笔的 , 虽然想着尽量有新意 , 但重复最多的还是“天增岁月人增寿 , 春满乾坤福满门 。 ”
腊月里乡亲们很忙 , 却因了写对联有在大街上走走的时间 , 去供销社一趟 , 再去英业家一趟 , 对联就拿回家了 。 有的年份英业干脆到供销社摆起桌子 , 就地挥写 , 省得乡亲们走远路了 。 那时候 , 只要看到大街上空着手往东走的人 , 打招呼时直接问“写对联去啊”一准不会错 , 如果看到手里握着一卷红纸的男子 , 那真像从雪山抱了梅花回来的男子 , 一身书卷气 , 一身清香意 。
腊月里的香味儿太多了 , 肉香 , 豆腐香 , 馍香 , 除了各种食物香 , 就是墨香 , 这墨香 , 就像春节老人给每家发了一本新书 , 不仅孩子要读 , 大人也要读 。
本文图片
【|青未了|对联儿】除夕贴对联 , 不能早了 , 早了就冲淡了春节的仪式感 , 当然也不能晚了 , 大年初一若看到谁家没有贴对联 , 那可是大事 , 除非这家近期有人到了另一个世界 , 不适宜喜庆 , 除此之处是都要贴对子的 , 对联大小没关系 , 字写得好赖没关系 , 没人认真去读 , 再破旧不堪的门口有红纸黑字就行了 。
那时候大铁门还没流行 , 一般条件好点的人家是木门 , 对联就贴在木门的两侧;有的人家是栅栏 , 对联就贴在栅栏上 , 看上去是简陋里的华贵;还有的人家没有门 , 门口就靠两捆竖着的玉米秸 , 对联贴在玉米秸上 , 风吹 , 玉米秸哗哗响 , 那字就有了琳琅之美;若是贴在棉花秸上 , 阳光里 , 棉桃突然开了一朵 , 映衬着红纸黑字是那么显眼 , 像极了迷人的春天 。
如果认真去看 , 别说对联的工整与否 , 上下联时常贴错了位置 , 更有龙飞凤舞认不清的字 , 还要按着上下字的意思去猜 , 文化人喜欢彰显自己的文化优势 , 到了大年初一 , 骑着车子挨家读对联 , 还有拿小本本和铅笔的孩子们 , 抄对联 ,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
裁剪对联剩下的边角红纸是舍不得扔的 , 再裁成三角形在墙上贴住两个边 , 从上面装进沙子 , 沙子里插上香 , 年的味道就来了 。 最小的红纸剪成小圆形 , 在孩子的额前贴红点当胭脂用 。
我家原来只在街门上贴 , 后来发展到北屋门上也贴 , 再到东屋两个门上贴 , 最后厨房门也贴上了 , 但木车与猪圈一直没贴过 , 猪圈本来空着 , 还说“肥猪满圈”有点讽刺 , 再就是一年到头就喂一头猪 , 不用很夸张的祝福 。
本文图片
后来集上就有卖对联的了 , 乡亲们图个省事 , 用买红纸的钱直接就把对联请回家了 , 还省去麻烦英业 , 而且 , 英业走了好多年了 , 村落里再没有写那么一手好字的人了 。 自参加工作后 , 单位每年发对联 , 连去集上买也省略了 , 不但自家不买 , 也送给亲戚家 , 把别人买对联的乐趣也垄断了 , 到了过年回家的时候 , 总是把单位里剩余的对联与福字多拿几个回家去 , 每当邻居用得着的时候 , 凡是上门来找寻对联的 , 从来没有说过“没有了”三个字 , 真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有 , 就算不是腊月 , 家里的对联也是一垛 。
- 曹操|汉末的曹操和刘备谈论天下英雄时,有青梅吗?专家:想多了!
- |青未了|又逢丁香花儿开
- |裴休仅存于世的两幅真迹,连米芾都青睐有加!
- 青铜器|一眼千年,107件青铜国宝重器来福建啦!
- 方不负|芙蓉国评论|建团百年系列评 青年唯有进步,方不负寄望
- |青未了|芙蓉树的传说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老汉耕地偶得“青龙剑”,加工成了切菜刀,事后专家:奖励100元
- |苦难中崛起的丹青圣手——记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葛彩霞
- 知乎|知乎推“奋斗者 正青春”专题受年轻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