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坡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 , 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 , 他游览西湖 , 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 , 再到望湖楼上喝酒 , 写下五首绝句 , 本诗是第一首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 , 望湖楼下水如天 。 ”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
望湖楼:古建筑名 , 又叫看经楼 。 位于杭州西湖畔 , 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 形容云层很黑 。
遮:遮盖 , 遮挡 。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 , 因雨点大而猛 , 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 , 显得白而透明 。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 , 用“跳珠”形容雨点 , 说明雨点大 , 杂乱无序 。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 又如 , 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 , 百鸟皆飘浮 。 ”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
译“乌云上涌 , 就如墨汁泼下 ,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 , 明丽清新 ,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 , 飞溅入船 。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 , 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 , 明媚温柔 。 ”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 , 后在楼头 , 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 。
写得有远有近 , 有动有静 , 有声有色 , 有景有情 , 抓住几个要点 , 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 , 写得非常鲜明 , 富于情趣 , 颇见功夫 。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 , 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 , 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 , 都是如实描写 , 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 , 彼此呼应 , 烘托得好 。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 , 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 , 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 , 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 , 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
这二十八个字 , 随笔挥洒 , 信手拈来 , 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 , 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 , 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
醉于酒 , 更醉于山水之美 , 进而激情澎湃 , 才赋成即景佳作 。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 , 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
乌云骤聚 , 大雨突降 , 顷刻又雨过天晴 , 水天一色 。
又是山 , 又是水 , 又是船 , 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
其次 , 作者用“黑云翻墨” , “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 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
再次 , 用“翻墨”写云的来势 , 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 , 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 , 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 , 眼前陡然一亮 , 境界大开 。
|解读|东坡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本文图片

往期好文回顾
|解读|东坡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本文图片

来源网络 , 参考“百度、腾讯”等相关文献 , 仅做学习所用
【|解读|东坡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