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二 )


劳动也能够使人轻松 , 把头脑中的事都放下来 。 我平时写作 , 写上一两个小时 , 就会干干农活 。 当我从写作的状态进入干活的状态 , 我会觉得这个农活是最轻松的 , 它把我头脑中的重负全卸下了 。 可以说 , 对一个脑力劳动的人来说 , 懂一点体力劳动 , 可能反而是一种最好的休息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本文图片

作家刘亮程 两部小说同时动笔一部已完成
北青报:除了在书院的耕读生活 , 最近两年 , 您手头上都在搞哪些创作?有无出新书?
刘亮程:2020年春节探亲 , 因为疫情被封在了沙湾县的一所单元楼里 。 我无事可做 , 竟把小说《本巴》的主体基本写完 , 原本半年的计划最后仅花了40多天 。
最近手头上正在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不太方便透露 。 想说的是 , 一部作品我要写好长时间 。 从构思开始 , 到素材准备 , 要用两三年时间 。 但真正开始动笔 , 一两年时间也就写完了 。
我是两部小说同时动笔的 , 写《本巴》的时候 , 我现在的这部作品就已经在构思 , 片断性的写作了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本文图片

北青报:父辈逃荒 , 少年丧父,青年打工 , 创业失败,您的人生也经历了很多苦难 。 有些作家都把苦难当作说不尽的痛诉 , 您的文学作品里却看不到这种苦难 , 字里行间透着自然美 , 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 大家都称呼您为乡村哲学家 , 称您的作品能够治愈人的心理 , 对此 , 您怎样看??
刘亮程:我是把苦难自我消化掉的 。 我不愿意把苦难变成苦难的文字 , 传递给读者 。 这不是我喜欢的写作风格 。 我会被把苦难理解了 , 把草木虫鸣 , 大自然的美带给读者,把最通俗易懂的生活哲学展现出来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本文图片

老师刘亮程 手把手教志愿者手艺活
北青报:这些年木垒书院从内地分批招募志愿者 , 具体有啥条件要求么?他们在书院里都干些啥 , 学到了什么?
刘亮程:我们木垒书院面积比较大 , 有30多亩地 。 有个厨师帮我们做饭 , 平常雇一些村民帮忙种菜 , 再招募一些爱好文艺的大学生志愿者 , 跟我们一块耕读 。 我会带着他们干活 , 用老式的车轴 , 还有一个圆木 , 做了一个看上去很壮观的跷跷板 , 做这样的游戏用具需要动用锯子、凿子、锤子等工具 。 从选料到设计 , 我都手把手教他们干这木工活 。
每年秋天 , 我还带志愿者砍榆树条做筐子 , 选一根稍粗的木条 , 压弯了做成这筐子的把儿 。 我们还扎了一段篱笆墙 , 边做边拍短视频 , 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 这些孩子来这耕读之前 , 好多没拿过农具 , 有的长到二十岁 , 连铁锹都没扛过 。 我教他们在菜地里干农活 ,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本文图片

我还记得那是三年前 , 我们书院招募来了一个编剧 , 他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 , 正在写剧本 , 很苦闷写不下去 , 就到这里来了 。 他是一个很有艺术潜质的孩子 , 年少时在新疆待了那么久时间 , 却从来没有用过铁锹 。 当时我买了很多树苗 , 带他一起栽树 , 他第一次学会了挖坑 , 把树苗栽进去 , 再培土浇水 。
我们招募的志愿者 , 有人数和服务时长限制 。 同一批次只招三四名志愿者 , 一年招好几批 。 书院创办八年时间 , 我们招募了上百名志愿者 。 他们在书院里最短要得待半个月 , 这样才能够深度体验耕读生活 。 有的志愿者来了兴趣 , 一待就是两三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