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川,顿悟时写下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真谛!( 二 )


第一二句“尽日寻春不见春 , 芒鞋踏遍陇头云”的“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 , “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 。
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 , 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 , 无处不往 。 对于“道”的追求 , 在常人看来也就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 , 这中间的执著与无悔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道精神 。
道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 , 也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
【尼姑|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川,顿悟时写下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真谛!】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 , 寄与陇头人 。 江南无所有 , 聊赠一枝春 。 ”
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 , 因为欣喜发现的恰是陇头的梅花 。 那又为什么把梅花当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 , 莫非要从这嗅到的香气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苦苦追求 , 勤苦不懈 , 但是却仍旧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 , 不是无心或者不屑去找 , 而是怎么找也找不到 , 这便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
外求不得 , 于是反思内省 。 为什么是在“归来”后才发现了枝头的春色而不是出门之前就发现了呢?
转了一大圈 , 不是回到原地 , 而是回归心灵 , 发现自己迷失的本性 , 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 , 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
第三四句“归来笑拈梅花嗅 , 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笑拈” , 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 , 是由衷的喜悦 。
“嗅”字更是生动 , 对于“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 , 不仅发现了其繁盛的花枝 , 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 。 梅花如此 , 春色如此 , 道亦如此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妙言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此第三境也 。 ”只有经过了第一境、第二境 , 才顺理成章到达第三境 。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道不远人”;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 。 自己才是灵魂的主宰 , 越是外求离正路越远 。
用手指月 , 要看的是月亮 , 而不是手指 , 手指是路径 , 月亮也不是最终的目标 。 月亮象征清净心 , 清净心不是天上的月亮 , 而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
世人求法往往求诸于心外 , 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 , 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
人们只顾着眼睛追求好看的颜色 , 耳朵贪图听美妙的声音 , 鼻子亲近芳香之气 , 舌头品尝美味之食 , 身体难离缠绵的感觉 , 心中执著于生死分别 。
我们每个人都在凡尘俗世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 但始终都找不到长久的永恒的幸福 。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 , 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 。
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 , 所感觉到的 , 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 , 却在于自身的体会和醒悟 。
我们无论是否意识到 , 其实自己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极致 , 却总是失之交臂而茫然无所得 。 只有在偶然回首之间 , 才看到窗前绿意满枝 。
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显露 , 刹那间若有所悟 , 随即悄然 , 仿佛它从来都没有来过 。
尼姑|一尼姑访遍名山大川,顿悟时写下一首诗,道尽了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