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桂平人文:从桂平唯二的岭头村惜字炉讲古代的“敬惜字纸”文化( 二 )


以前人们使用的“字纸篓” , 实际上承载的是古时候的一种文化传统 , 叫“敬惜字纸” , 也就是尊敬、爱惜留有字迹的纸张 , 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 , 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 。
从“仓颉造字”的文字传承 , 到“蔡伦造纸”的文化记载 , 古人认为 , 有字的纸 , 即代表文化 , 是很神圣 , 有很高地位的东西 。 古语讲:“污践字纸 , 即系污蔑孔圣 , 罪恶极重 , 倘敢不惜字纸 , 几乎与不敬神佛 , 不孝父母同科罪 。 ” , 如何处理有字的纸张 , 可以说不说违法 , 但最起码也是站在道德的高度的是非问题了 。
古代社会环境下 , 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读书学习的 , 而读书学习文化的人 , 通过努力 , 往往都有机会出人头地 。 高的入官厅 , 进朝堂 , 低的也可以成为乡间邻里的文化启蒙者 , 只要会断文识字 , 高低都会受到社会的敬重 ,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 , 唯有读书高” 。
文化的吸取 , 地位的改变 , 都源于对字里行间 , 纸片籍册里的解读才有的结果 , 所以 , 人们十分敬惜这种带字的纸张 。 特别是到了宋代 , 可以说是古代文学之高峰时代 , 整个社会崇文抑武 , 为此 , 官府还专门出了规定 , 凡写有文字的纸张 , 如果不要了 , 不能随便丢 , 更不能贱踩 , 不能包东西 , 更不能当抹布用 , 必须送到专门的地方焚化 。
这就是惜字炉产生的原因和广为流传的开始 。
敬惜字纸|桂平人文:从桂平唯二的岭头村惜字炉讲古代的“敬惜字纸”文化
本文图片

以前这种专门焚纸的建筑 , 没有固定的样式 , 多是塔形 , 亭形 , 所以有多种说法 , 如惜字塔、字库塔、文峰塔、圣迹亭、敬字亭、焚字炉 , 外观装饰五花八门 , 按现在习惯叫惜字炉为多 。 这种建筑 , 分布很广 , 可以说县县都有几座 , 有些地方还建有多座 , 也是彰显地方的文化深厚 , 人才辈出的象征之一 。
日常都有专门的人到各处收集字纸 , 或是自己投到指定的位置 , 然后集中处理 , 整理 , 统一焚烧 , 干这事也算是积德之事 。 关于这样的故事 , 网上都可以找到很多 。
这种惜字炉一般古代每个县城都会有 , 特别是建有文庙(孔庙)的地方 。 因为文庙自古都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 当时很多地方的学生都在里面接受教育 , 所以也叫县学 , 府学 , 学宫之类 , 只有进入了县学 , 府学才有机会参加各种科举考试 。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 , 学子们使用书写的纸张很多 , 量大 , 所以就近拿到文庙边上的惜字炉焚烧 。
敬惜字纸|桂平人文:从桂平唯二的岭头村惜字炉讲古代的“敬惜字纸”文化
本文图片

灌阳文庙
桂平作为古代浔州府治所所在 , 这类惜字炉不说十个八个 , 三五个应该是有的 , 只是时过境迁 , 这类建筑已经没有一丁点痕迹了 , 甚至在地方古籍中 , 都没有半字的记载 , 硬要扯 , 那也只能是猜想了 。
仅存的有理惜字炉 , 岭头惜字炉 , 虽然幸存至今 , 但都是陌生无知了 , 基本上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了 。
岭头大村的这座惜字炉 , 荒废已久 , 它最后一次焚字纸是什么时候 , 已经没人知道了 。 上层的六个炉口已经封堵了五个 , 还剩一个 , 也只是成为垃圾的丢入口 , 里面丢满了各种垃圾 。 但透过炉口 , 依然可见昔日焚字纸留下的熏黑 。
有一个炉口上方 , 有着一个扇形的装饰 , 这应该就是正面了 。 不知道是不是曾经也有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呢?走近细看 , 最终也没有看到半点“字”的痕迹 。 裸露的青砖 , 残留的色彩 , 这个惜字炉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过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