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说起历史上《阳春白雪》《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著名的琵琶曲 , 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 , 其细腻入耳的音色以及张力极大的音阶 , 成为古代中国乐曲演奏的重头戏 。 “大弦嘈嘈如急雨 ,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更是将琵琶这件拨弦乐器捧上神坛 , 千百年来 , 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有一把外观既典雅 , 音响又较好的琵琶 , 是练习琵琶演奏或上舞台演出者们的追求和希望 。 在山东聊城东阿县高集镇就有一位叫赵衍福的“琵琶”制作艺人 , 25年来一直痴迷做琴 , 说他“隐于山林”并不为过 , 因为用他的话说“村里有些年轻人都不知道我还会做琵琶” 。
1997年赵衍福为了生计 , 前往北京打工 , 机缘巧合下认识了一位琵琶制作手工艺师傅 。 那时 , 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制作琵琶 , 从最基本的锯木头、刨木头等木工技艺做起 , 从一名小学徒慢慢成长为一位民间艺人 , 他不畏艰苦 , 一点一滴积累 , 凭借着一腔热情 , 这一学就是13年 。
|山东手造|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图片

|山东手造|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图片

“那时候咱才20岁出头 , 刚接触时什么也不懂 , 调音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工序更是一窍不通 。 ”回忆起年轻时在北京生活的日子 , 赵衍福脸上露出微笑 , 他坦言 , 当看到一把完整的琵琶制作完成后 , 心里颇有自豪感 。
2010年年初 , 赵衍福带着这门手艺回到家乡、走进田地 , 既做艺人、又当农民 。 如今 , 他制作的琵琶受到了众多专业人士的喜爱 , 每年有近60把作品销往厦门、广州、宁波等地 。
在赵衍福搭建的四十多平米的工作室内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各式各样制作琵琶的工具一应俱全 , 并且大多数都是由赵衍福手工打造 。 “做琵琶要耐得住寂寞 , 不能急于求成 , 制作的过程也是锤炼身心性格的过程 , 往往5年才能出一把好作品 。 ”赵衍福说 , 从选材、毛坯制作、自然风干、背板精细制作再到精细打磨、调音、抛光、烫蜡 , 作为古老的民族乐器 , 琵琶制作要经历大大小小100多道工序 , 一步一做 , 精雕细琢 。
做琵琶选材尤为重要 。 “木质越硬 , 音质越好” , 赵衍福说 , 为了保证品质 , 他会选取密度大一点的木材、老桐木和南方老竹为原材料 。 琵琶背板的材质对音色会有影响 , 背板大部分选取的是红花梨、红酸枝、紫檀木 。
【|山东手造|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山东手造|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图片

|山东手造|痴迷手工琵琶制作25年,看民间艺人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图片

组装时 , 需要把背板和桐木板黏合在一起 , 再把备好的琴头、面板、琴轴、山口、6相、24品、抚手、凤凰台、琴弦、头花等部件依次黏合在背板的各个位置 , 之后再用粗细不等的砂纸手工打磨 , 用蜂蜡抛光后即打造出成品琵琶 。
如今 , 经过多年的摸索 , 赵衍福不断地改良创新着琵琶制作工艺 。 “琵琶制作是一门老手艺 , 接下来要做大做强做精品 , 把这门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 ”赵衍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