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任溶溶原名任根鎏 , 又名任以奇 , 1923年出生于上海虹口闵行路东新康里一处沿街的两层楼上 。 1927年随父母离开上海 , 回到广州老宅 。 在广东一待就是10年 , 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就在岭南度过 , 直到1938年重新回到上海 。
任溶溶从小就是个电影迷 , “不但是个电影迷 , 而且是个电影说明书迷” , 收集了很多电影说明书 。 到后来觉得不过瘾 , 干脆自己创作起电影说明书来 。 从主要人物到情节设置 , 从故事大纲到人物台词 , 小任溶溶写得有模有样 。 到后来这些自己写出来的电影说明书 , 竟然贴满了一面墙 。 虽然读者不多 , 但这大概算是他最早的创作了吧 。 除了写电影说明书 , 任溶溶还画连环画 , 甚至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 写过《济公传》的续集 , 并像模像样地投给报馆 , 虽然最后石沉大海 , 但是这样的尝试让任溶溶收获到创作的快乐 。 孩童的游戏里常常蕴藏着才能的种子 , 也孕育着创作的萌芽 。
童年是一个作家重要的创作母题 , 同时也是作家汲取灵感的不竭源泉 , 童年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有着特殊的意义 , 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 , 童年的经历就显得更为重要 。 童话大师林格伦曾经说过 , 世界上只有一个孩子能给她灵感 , 那就是童年时代的“我自己” 。 任溶溶也曾说过:“我写儿童诗 , 很多的创作都在写小时候的自己 。 ”“为孩子写作首先当然应该熟悉孩子 , 熟悉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理、他们的想法 。 怎么熟悉孩子呢?就要和孩子交朋友 , 跟家里的孩子交朋友 , 跟周围的孩子交朋友 , 还有一个很好的朋友 , 那就是小时候的自己 。 ”童年的生活经历 , 成为他创作儿童文学取之不尽的文学宝库 。
追溯起来 , 任溶溶真正与儿童文学结缘其实有些偶然 。 大学毕业后 , 他的一个同学在儿童书局编儿童杂志 , 知道他懂翻译 , 于是把他拉来翻译一些国外的儿童文学 。 任溶溶立即被这种好玩的文学以及书中丰富多彩的插图迷住了 , 作品一篇接着一篇翻 , 从此一发不可收 。
但其实任溶溶与儿童文学的结合实属必然 , 一旦相遇 , 终生不弃 , 风雨几十年 , 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儿童文学 。 甚至在10年浩劫的时候 , 任溶溶也舍不得放下他心爱的儿童文学 。 1968年 , 任溶溶被冠以“中国的马尔夏克”而受到批判 , 被关进牛棚接受改造 。 虽然身陷逆境 , 任溶溶在精神上却并没有被打倒 , 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 任溶溶非常喜欢意大利作家罗大里 , 之前曾译过他的《洋葱头历险记》和儿童诗 , 但是是从俄文转译的 , 为了能直接从意大利文翻译 , 他早就准备好意大利文的教科书和字典 , 只是一直抽不出时间学习 。 到了“文革” , 被赶入牛棚 , 正好有大把的时间 , 于是他重又把学习意大利语的书籍捡起来开始自学 。 他还买了本意语版的《毛主席语录》学得津津有味 , 并在写“交代”和“检查”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意语单词和文法规则 。 “文革”10年 , 他不仅学习了意大利文 , 还自学了日文 。 当别人在“十年动乱”中身心俱疲时 , 他却收获了两门外语 , 为以后的儿童文学翻译做好了准备 。
这样乐观和豁达的心态 , 其实正是儿童文学之于任溶溶的馈赠 。 我猜想当现实的遭遇来临时 , 任溶溶就会躲到自己的童话中去 。 儿童文学成为他的快乐源泉 , 也成为他躲避世间纷扰的避难所 。 任溶溶说:“翻译创作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 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 。 ”这种“童化”将世俗功利化的人生 , 变成一种审美化的人生 , 从艰难困苦中寻出美来 , 寻出趣味来 , 永远乐观 , 永远积极 。 任溶溶沉浸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 , 摸索出自己的“快乐法则” , 使他在波诡云谲的际遇变化中 , 总是能窥见人生的真和善 , 能领略这天地的大美 。 在任溶溶那里 , 世界被简化为一篇童话 , 当你简单了 , 这世界也随之简单 。
- 任洪渊|任洪渊陈列馆在平乐古镇启动建设,面向社会征集展陈资料
- |这么奇葩的老板你见过吗?在职场别相信任何人,与同事要保持距离
- 英伟达|老任的次世代主机在搞了?英伟达招聘次世代工程师
- |精读红楼|第八回(上):金玉初会,作者有三项任务
- |有钱任性! 麦迪: 年轻时我买过一些玩具, 法拉利、兰博基尼还有飞机
- 大学生|“聘任制”公务员应运而生,工资或将上调,同时也带来一个坏消息
- 胡适|主张与行动:胡适董事任上记
- 拓片|考古拓片师:不漏掉任何历史细节 为考古研究提供珍贵资料
- |年薪最高60万!四川14个地市招聘任制公务员144人,往届毕业可报
- |一文读懂|故宫博物院历任院长,是如何改变故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