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这是一本真正的“卡尔维诺百科全书”
《我生于美洲》收录有1951 至1985 年间卡尔维诺在报纸、杂志和书籍上刊出的采访 , 共计101篇 。
为什么是101篇?意大利文学教授、编辑马里奥·巴伦吉坦言 , “101”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数字 , 一个质数 , 一个回文结构的数字(就像《宇宙奇趣》中的主人公Qfwfq一样) , “包含了一些开放的、没有定论的、投射未来的东西” 。
每十年选取的访谈篇章数与实际进行的采访次数成正比 , 尤其与卡尔维诺越来越高的声望成正比:五十年代10篇 , 六十年代21篇 , 七十年代29篇 , 1980年至1985年短短六年间41篇 。
本文图片
《我生于美洲》是目前已出版的时间跨度最久、最全面的卡尔维诺访谈录 。 意大利诗人卡洛·博、评论家玛丽亚·科尔蒂、音乐学家洛伦佐·阿鲁加 , 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采访人员、学者 , 与卡尔维诺进行了一系列引人入胜、坦率真诚的交谈 。
作家在提问者的循循善诱下愉快地讲述围绕生活的方方面面 , 清晰展现创作理念与发展脉络 , 睿智深隽又轻逸剔透 , 层层深入且充满智慧 。
《我生于美洲》自由地谈及了各种话题 , 访谈内容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评论意见:对意大利和外国文学的形势和命运的分析、评估和反思;关于电影;关于美国和纽约;关于喜欢的经典作家(阿里奥斯托、伽利略、莱奥帕尔迪、司汤达、爱伦·坡、史蒂文森、康拉德、福楼拜)或当代作家和诗人(蒙塔莱、帕韦塞、维托里尼、费诺利奥、帕索里尼、夏侠、曼加内利、瓦莱里、川端康成、博尔赫斯、纳博科夫、格诺、佩雷克、蓬热、维达尔);关于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给卢恰诺·贝里奥做编剧的经历;关于城市和城市的未来:威尼斯、“欢欣且外向的米兰”与“有条不紊且小心谨慎的都灵”之间的截然不同;关于宇宙和人类的未来以及其他种种……
本文图片
当看不见的城市化为看得见的城市
“我生于圣雷莫……我既生于圣雷莫也生于美洲 。 ”1979年卡尔维诺在接受尼科·奥伦戈的采访时一开头就说了这样的话 。
访谈录《我生于美洲》得名于此 。 1923年10月15日 , 他出生在古巴小城圣地亚哥·德·拉斯维加斯 , 两年后举家迁往意大利圣雷莫 。
父母为他取名伊塔洛(Italo) , 就是为了不要忘记了意大利(Italia) 。 1945年 , 他来到都灵 , 次年完成处女作《通往蜘蛛巢的小径》 。 1959年 , 访问美国 。 1962年起 , 来往于罗马 , 都灵 , 巴黎和圣雷莫 。 1976年 , 访问墨西哥和日本 。 1985年9月19日 , 于锡耶纳猝然离世 , 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
本文图片
毕生旅居的城市给他的写作方式、信仰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基石 , 圣雷莫、罗马、都灵、巴黎、纽约等等作为记忆之地的风景在访谈中一再重现 。
在访谈录《我生于美洲》中 , 卡尔维诺坦言:“我喜欢同时住在很多地方 。 ……我住哪儿?都灵、圣雷莫、罗马和巴黎 。 当我有空时我就去滑雪 , 如果可能我就去纽约 。 我会阶段性地打破地域界限 , 阶段性地独居 。 ”
- 国际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读懂这所“大学校”的力量
- 博物馆|新华全媒+|5·18国际博物馆日:读懂这所“大学校”的力量
- |藏不住了!济南10个超小众博物馆,逛完读懂济南
- |转存小知识!如何读懂文物的名字
- |《读懂卡尔·马克思》出版发行
- 柳永|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一文读懂|故宫博物院历任院长,是如何改变故宫的
- |古墓中为何发现一盒磁带?考古队彻底懵了,专家拿起一看差点暴怒
- |《红楼梦》最不该死的人,成为贾家之殇,彻底断绝贾家振兴的希望
- |这座满满工业风的文化公园,带你读懂一个世纪的水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