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海棠先著北枝花:我所知道的段晴老师和她的冷门绝学( 五 )


段老师去世的那一天 , 北大图书馆的汤燕老师发给我一张照片 , 是我们一起在去年6月参加“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的留影 。 我在博孜克日格沟口为与会专家介绍刘平国刻石的情况 , 段老师举着她的手机录音给后续前来的她的团队 。 那天谷口的风出奇的大 , 但是她坚持着托举手机的动作 , 直到我讲完 。 她的团队意识 , 总是出现在她生命的时时刻刻 。
在我的记忆中 , 段老师也是少数因为研究新疆而去过无数次新疆的学者 。 我虽然在新疆生活多年 , 后来与段老师一起到新疆 , 却常常有她的朋友在各地出面前来招待 。 究其原因 , 也是因为她毫不吝惜为新疆奉献的缘故 。 2016年 , 她忽然就申请了一个公益项目去做“新疆地区民间文化的调查与传扬” , 并于来年在石河子大学举办了“首届新疆民间文化高级研修班” , 全程免费提供给新疆各地特别是南疆喀什、和田的地方院校教师进修的机会 。
最初在她申请这个项目并请我们去提供建议时 , 我认为那纯粹是一个耽误自己研究功夫而得不偿失的举动 。 当然 , 在她义无反顾地开始执行这个项目时 , 我也认真准备了一次演讲前往“声援” 。
其实 , 在报到的第一天 , 当我看到从南疆和田前来的老师带着兴奋而紧张的表情在石河子大学的校园里问路时 , 忽然便热泪盈眶:对于边疆地区的教师来说 , 这是个多么难得的幸福充电的机会!也许多少年来 , 他们在遥远的地方 , 已经没有这般轻松的交流了 。 为什么不是我 , 而是段老师——她比我更加感同身受——安排了这一场学术的盛宴呢?
3月30日 , 阴雨霏霏的日子 , 我在校园里坐大巴去送段老师最后一程 , 文研院的渠敬东老师与我邻座 , 共同回忆起去年和段老师的最后一面 。 他说:去年接到段老师的最后一个电话 , 是在她手术之后 , 托付我为9月份前来文研院驻访的一位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安排好住宿 。
无论有多远 , 哪里是段老师的学术研究覆盖到的地方 , 哪里就是她关爱学术的共同体所在!
段晴|海棠先著北枝花:我所知道的段晴老师和她的冷门绝学
本文图片

2020年 , 段晴率团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考察寺庙遗址 。
梵巴教研室 海棠依旧 , 先开了北枝
每年的春天来临 , 从北大西门过校友桥 , 便是一片姹紫嫣红、次第开放的花海 。 外文楼前的一溜西府海棠 , 在西头的杏花盛开的时候 , 都在悄悄含苞 , 以待接力 。 四月初的时候前来 , 资深的北大人会告诉你一个特别的秘密:只有外文楼前的六株海棠花 , 混不吝“向阳花木易为春”的格言 , 靠墙的北枝 , 总是先期怒放 。
而北京大学的梵巴教研室也是段老师的研究室 , 从季羡林先生创设以来 , 就在外文楼的二楼朝南、海棠花树的枝头 。 五年前 , 段老师被聘任为北京大学的博雅讲席教授 , 一次餐叙 , 我写了一首诗祝贺 , 便把这个物理现象嫁接给了她:
贺段晴博士受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东语系南墙海棠 , 每岁北枝必先著花 , 簇拥段师二楼窗前 。 岂花亦解语 , 而必为之首开欤?
梵巴贝叶驴唇字 , 更探氍毹吉尔伽 。
筑得人间巴别塔 , 海棠先著北枝花 。
每句都用了典故 , 实际是诗之大忌 。 但是都是段老师这个圈子里的事 , 她一看就懂 。 第一句是说她在梵文巴利文、贝叶经、佉卢文等非汉语领域的独步 , 第二句是说她近几年来从和田一组地毯释读来自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元素的研究心得 , 第三、四句是说她的事业如巴别塔的重建 , 连海棠也为她改变物性、先开了北边的花朵 。 第三句本来也写作“老妇皤皤谁晓得” , 用段老师的今典 , 因为在她得意的时候 , 便会自称“大老太太” , 便会用苏白“晓得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