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无骨光有爱|非遗宝藏( 二 )


本文图片

|花灯无骨光有爱|非遗宝藏
本文图片

|花灯无骨光有爱|非遗宝藏
本文图片

从唐代开始 , 针刺无骨花灯技术就由手艺人言传身教留传下来 。
明代 , 花灯匠人的技艺日趋成熟 。
据当地宗谱记载 , 明朝万历年间 , 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 。 家家挂上“状元灯” , 表示书香门第 , 预祝状元及第 。
现在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
清朝时期 , 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 。 其中有一种叫“珠兰灯”的花灯 , 灯周围的花纹是由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 。 在杭州展出时 , 外宾赞不绝口 。
民国初年 , 仙居的无骨花灯工艺发展到鼎盛 , 花色品种多达80余种 。
|花灯无骨光有爱|非遗宝藏
本文图片

2006 年 , 无骨花灯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王汝兰是代表性传承人 。
可惜 , 由于频繁的战乱 , 再加上后来特殊时期对传统手艺、民俗的偏见 , 仙居无骨花灯技艺几乎失传 。
幸亏 , 有一个人出现了 , 他就是李湘满 。
1984年初 , 身为仙居县皤滩乡文化站站长的李湘满 , 在灯会上偶然听到老人们议论 , 说现今的灯哪有以前的“唐灯”好看啊 。
感到好奇的他就开始搜集关于唐灯的资料 。 他越了解 , 越入迷 。
【|花灯无骨光有爱|非遗宝藏】在那个年代 , 吃饱喝足才是第一要务 。 李湘满的“不务正业”自然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 。
他说:“我家里人都叫我傻瓜 。 有时间不去做生意 , 不去赚钱 , 搞这东西 。 ”
幸好有这样一位“傻瓜” , 1985年 , 无骨花灯才得以重见天日 。
李湘满对花灯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 , 整理出了27个传统品种 , 52个分支品种 , 使几乎失传的“仙居花灯”重放光彩 , 让那盏当初仙女手执的花灯纵使贯穿岁月 , 依旧照亮人间 。
2006年 ,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针刺无骨花灯 , 虽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 历经磨砺 , 却是人间绝美的灯光 。
监制 | 先宏明
编辑 | 于昕
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