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学问不仅体现在著作中,也写在脸上……( 二 )


比起“养”更难说清楚、也更值得引申发挥的是“活” 。 所谓“活”出来的精神 , 除了人要长寿 , 还得有精气神 。 苏东坡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一般来说 , 演员年轻漂亮 , 学者则老来好看 , 那是因为书读多了 , 变化气质 , 在相貌上也都能呈现出来 。 排除不可抗拒的疾病侵袭 , 学问确实能养人 , 起码显得不俗 , 神清气爽 , 从容舒展 。 在这个意义上 , 学问不仅体现在著作中 , 也写在脸上 。 这是我对很多老辈学者的直观感觉 , 不见得每个人都赞许 , 但相信很多人会有同感 。
陈垣、吕思勉、钱穆、饶宗颐这四位学问大家 , 主要从事史学研究;而我出身中文系 , “谈文”远比“论史”得心应手 。 同样辨析师长辈的学术贡献 , 谈吴组缃、林庚、季镇淮、王瑶的治学路径及其得失 , 我比较有把握 。 至于陈垣等先生的史学著作 , 我只是一般性地阅读 , 无力深入其学问堂奥 。 既然如此 , 为何还要赶鸭子上架呢?那是因为 , 我关心的主要不是他们的具体学问 , 而是他们做学问的姿态及趣味 , 以及背后蕴含着的教育史及学术史的大问题 。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