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从博物馆的力量看未来发展,保护和教育应并驾齐驱

2022年5月18日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 。 国际博物馆协会将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力量” , 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 。
何谓“博物馆的力量”?是历经朝代更迭仍不逊颜色的实物 , 还是看似褪色仍旧熠熠生辉的时代印记?
走过百年千年的文化遗产传到一代又一代人手里 , 民族同胞不断补充更新这个关于中华民族的巨大数据库 , 文博人的悉心相护让我们得以看到更真实的历史遗产 。 在日益频繁的文明交流中 , 更多的科技力量赋能数字博物馆建设与发展 , 迸发着来自过去、当下与未来的磅礴力量 。 从博物馆的力量来看 , 保护和教育应该并驾齐驱 。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与记录者 , 保护着无数我们从未参与见证过的历史 。 博物馆的边界已经无限大 , 你想到的、想不到的物件可能都能进入博物馆 。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 , 一张老照片、一台收音机、一台二八自行车、一根土地拍卖锤都珍藏着那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与奋斗的身影 。
革命战争年代 , 一封家书、一双草鞋、一张报纸为战火纷争下的真实生活事件留下证据 。
往上的各大朝代历史漫长 , 我们抹不平时间的距离 , 但总要通过一些老物件去了解、验证史书的真实性 ,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历史教育工作 , 才能“知其所来 , 方知所往” 。
|一评|从博物馆的力量看未来发展,保护和教育应并驾齐驱
本文图片

深圳博物馆藏品:1987年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拍卖锤
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做了哪些工作?《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成为不少年轻人热追的纪录片、综艺节目 , 观众在某个时间点观看文物的细致修复过程 , 倾听国宝背后的故事 , 感受着一代人对文物的尊重与爱护 。
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共同找寻历史 , 文物修复师让断缕残简再次容姿焕发 , 博物馆运用更多的科技力量、交流合作展现更多不同地区的珍贵文物 , 吸引更多人走进一座博物馆、了解一段历史 。 深圳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曾给出了一种“博物馆力量”放大的可能:用特展的方式 , 以数字化的配套和公众传播产品的设计完成真正的交流互鉴 。
|一评|从博物馆的力量看未来发展,保护和教育应并驾齐驱
本文图片

莫高窟第285窟
博物馆是全景式文化教育的一座磨刀石 。 在不同形式的博物馆里 , 有孩子因为去了历史博物馆立志当考古学家 , 去了自然博物馆想当生物学家 , 去了航空博物馆想成为飞行员、宇航员 , 看了博物馆纪录片不想让修复手艺失传所以不断学习、直到成为文物修复师……博物馆努力开展不同形式的非遗技艺学习、藏品知识竞答、导游志愿活动等 , 从细微之处与亲切态度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 。
樊锦诗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前往敦煌考察 , 就决定了一辈留在了敦煌研究院 , 已坚持工作五十多年的她被誉为“敦煌女儿” 。
|一评|从博物馆的力量看未来发展,保护和教育应并驾齐驱
本文图片

樊锦诗
还记得2020年高考获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钟芳蓉 , 一心报考北大冷门的考古系 , 成为考古界团宠的留守女孩 。 身处纷扰的舆论漩涡中 , 钟芳蓉解释报考北大考古专业是受樊锦诗先生的影响 , 也是自幼就扎根的梦想——“我喜欢历史!” 。 因为喜爱 , 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 如果博物馆能让更多人找到喜爱的文化、喜爱的文物 , 并有人为此投入到文化传承事业中去 , 文博事业就能更好的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