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二 )



展览现场
第三单元“多元一体的文明传承”重在探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进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 代表性文物有对鸟柄剑、蛇首匕、错金虎符、野猪纹青铜带钩、伫立马形青铜杖首等 。 佩剑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要礼仪 , 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与早期草原男子随身携带短剑密不可分 。 牛、羊、马、兔、虎、蛇等草原动物 , 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常见的创作元素 , 随着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地区十二生肖观的形成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虎形文物数量可观 , 虎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 自古受到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崇拜 , 成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基因 。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双虎相拥纹银饰件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双虎相拥纹银饰件 , 长4.5厘米 , 宽3.8厘米 ,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石灰沟出土 。 平面呈菱形 , 主体饰双虎交颈对卧形态 。 虎身呈匍卧状 , 虎头各抵在对方的颈背处 , 前肢相互搭连 , 拥抱依偎 。 两虎形态刻画非常细致 , 虎头平面式 , 双耳简洁成圆弧轮廓 , 凸目 , 眼眶及额头轮廓明显 , 身躯侧卧 , 以联珠纹表现虎尾 , 这些精细的刻画将拥抱嬉戏中的两只老虎表现得活灵活现 , 栩栩如生 , 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子母虎形青铜挂钩 战国 长12厘米 , 宽5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四马纹青铜挂钩 战国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四马纹青铜挂钩 , 长8厘米 , 宽7.5厘米 。 整体呈“几”字形 , 四马对称而立 , 造型生动 。 这类器物有的可能是挂缰钩 , 即骑马者行进时将马缰钩挂于此 , 用以解放双手开弓放箭或抄持他物;有的用于悬挂类似于挤奶桶的器皿 。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马纹镜石范 战国 高13厘米 , 宽6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伫立马形青铜杖首 战国 高13.5厘米 , 宽8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四驴纹青铜饰件 东周 长4.5厘米 , 宽2厘米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藏
与充满庄严肃穆、充满仪式感的中原青铜器不同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更具实用性 , 造型简洁淳朴 , 构图自然奔放 。 据山西青铜博物馆副馆长张锐介绍 , 北方游牧民族的青铜器主要以实用工具为主 , 很多青铜器物是为了便于作战或生活时使用 。 而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 , 多以礼制方面居多 , 比如鼎、簋、盘等 , 由此可见晋蒙两地在古代的文化异同 。
|518国际博物馆日|“苍穹之下”呈现草原青铜文化
本文图片

屈肢羚羊形金饰件 战国 内蒙古博物院藏
屈肢羚羊形金饰件 , 长5.1厘米 , 宽0.9厘米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 。 坠饰 , 模铸錾刻而成 。 羚羊呈圆雕式 , 四肢内屈 , 双角竖立 , 其间连线形成坠孔 , 便于垂挂 。 突出朝天的羊角 , 可能与祭天有关 , 把图腾作为祭天的偶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