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二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一个晚清读书人
三、陌生人城市与熟人网络
在几乎全都是“陌生人”的西方化城市上海 , 读书人要想融入进去 , 必须要有相应的庇护网络 。 上边提及的刘光第 , 是无数窘迫读书人当中的一员 , 除他之外 , 即使是大师王国维 , 在尚未成名的时候也经常感叹上海生活的不易 。 他尽管在16岁便中了秀才 , 但在随后的5年里却接连考不中 , 不得已只得来到上海在《时务报》担任书记 , 以赚取微薄的薪酬糊口 。 要命的是 , 王国维因腿有伤病 , 在上海与家乡海宁之间的来回奔波消耗了他大量的时间 , 他在上海本就没有什么根基 , 经此伤病后 , 距离上海的文人圈子就更加疏远 , 《时务报》倒闭之后 , 王国维顿时失去收入 , 要不是好友接济 , 就很难生存下去了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即使是王国维也曾在上海感叹生活的不易
与王国维这等小秀才相比 , 一些早就混迹官场或商场的士人 , 在上海里倒是混得游刃有余 , 风生水起 , 他们凭借着权力、金钱与人情搭建出来的庞大的关系网 , 足以庇护许多前来投靠的外来读书人 。 就以李鸿章及其洋务事业而言 , 尤其是其开展“求富”运动之后 , 大量近代工商业建立在上海及江南周边城市 , 借助于此 , 李鸿章包括后来的张之洞派系的大量官员与商人 , 在上海构造出一张庞大的权力文化网络 。 他们通过企业、政府、学校等机构 , 催生出了晚清民初时代影响力十分庞大的江南精英集团 , 包括虞洽卿、曾铸、李平书等为后人所知的商人等 , 几乎全都是诞生于这一网络之下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轮船招商局等近代企业的建立催生出大量商人精英
晚清著名报人、小说家包天笑 , 也是秀才出身 , 但他凭借着智慧与胆识 , 并结合家乡苏州的人脉网络 , 在上海通过办报纸、办学会等方式 , 成功构造出一个独特的、不同于官员与商人掌控的“文化人际圈” 。
不管怎样讲 , 在当时的上海 , 在这个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讲都是陌生且新奇的西方化都市中 , 想要按农业文明时代下的乡村运作模式来生活 , 显然是不可能了 。 混迹仕途或商场的士人显然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与资金打造关系网络 , 并庇护投靠者;而对小知识分子来讲 , 要是不想过得像王国维那般悲惨 , 也只能是通过智慧与技巧在上海另谋出路 , 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圈子与网络了 。
文史君说
上海 , 无论对于晚清时代的读书人还是今日的读书人来讲 , 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是同样的 ,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留下来生存下去 。 现代化的巨大都市在吸引人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残酷地“挑选”人 , 适者生存 , 不进则退 , 是大部分普通读书人和打工人最生动的写照 。
参考文献
杨国强:《晚清的清流与名士》 , 《史林》2006年第 4 期 。
瞿骏:《入上海与居上海——论清末士人在城市的私谊网络(1895—1911)》 , 《史林》2007年第3期 。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 ,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 , 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 , 谢谢!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