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上海夜景
上海 , 作为当今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 , 是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与象征 , 也吸引了无数知识分子、科学家及各行各业的人才前来定居 。 作为中国城市的代表 , 上海的崛起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 , 更见证了自晚清开始读书人由乡村转向城市的转变历程 。 有人或许要问读书人前来城市生活不是很正常很容易的事吗?其实这是典型的以今人视角反观历史的例子 , 若让我们将视角转换至晚清 , 或许会惊奇地发现一个与今日大不同的中国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一、转型时代下的士人迁徙
如果说晚清时代的士人与今日读书人的最大不同 , 其中一点可能便是居住场所的不同 。 在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 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 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是非比寻常的 , 在户口、购房与高额工资的吸引下 , 大量精英从西部或东北地区迁往一线城市 , 戏称“孔雀东南飞” 。 但农业文明时代 , 士人们 , 这些社会精英 , 即使身居高位 , 在晚年致仕后也会选择返回家乡 , 也就是说在城市化程度相对低下的古代中国 , 读书人的生活主阵地是农村 , 而不是城市 。 而士人也以乡村为基础 , 在当地建立起以自我为主导的人际、权力与文化网络 , 充当着基层实际掌控者的角色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社会精英流向北上广深等东部城市
但自近代开埠之后 , 数量相当庞大的读书人开始从乡村转向城市 , 尤其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读书人 , 他们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所获得的知识 , 根本无法在乡村中应用 , 出于谋生的目的 , 他们也得在城市中留下来 。 如果说传统时代下的士人所依托的是乡土社会 , 依托他们的血缘、乡缘打造自身的人际网络 , 那么在生活相对独立的城市中 , 士人如何再造人际网络 , 并以此为基础在城市立足谋生 , 便成为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新式学校的兴起使得大量读书人涌入上海
二、初入大上海
乡村生活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 可以使读书人不必把心思全放在金钱方面 , 但在城市里 , 没钱寸步难行 。 1883年 , 刚刚考中进士并踏入仕途的刘光第经过上海 , 他在日记中感叹道 , 上海灯红酒绿的生活“真称鬼国” , 一些十分有用的书 , 他这个刚刚入仕的精英也是买不起的 。
尽管刘光第在日记中记载的只是他对时事的一种“吐槽” , 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许多讯息 。 其中一点就是 , 作为一名进士与官场新秀 , 他在上海竟然连书都买不起 , 更不用说体验上海的“西式”生活了 。 要知道 , 进士在乡村基层可是“人中龙凤” , 待遇与地位之高也算是“登峰造极” , 根本不可能连书都买不起 , 但现在的刘光第却被上海的繁荣映衬得相当寒酸窘迫 。
|晚清读书人走出农村,如何在大上海生存下去?“关系”很重要
本文图片
晚清时期繁华的外滩景象
尽管人人都知居上海大不易 , 但城市的崛起还是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出现 , 并在挤压乡村的同时吸引大量读书人前往上海 。 但问题是 , 在工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当中 , 士人如何生存下去又成为新的问题 , 即使是新科进士都被“一分钱”难倒 , 何况大部分普通士人 。 既然依靠自己很难在城市生存下去 , 那么就必然要依靠自身的关系网络 。 而近代的上海可谓是文人墨客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的集中地 。 正是在这张网络的庇护之下 , 大量士人涌入上海并在此寻得谋生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