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 , 苏轼中制科考试 , 入第三等 , 被誉为“百年第一” 。 这位年轻的蜀中才子 , 再一次轰动整个京城 , 同年十一月 , 苏轼被授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离开京城前往赴任时 , 弟弟苏辙送别苏轼 , 一直送到郑州方回 。
离别不久 , 苏轼行至渑池时 , 收到弟弟寄来的一首七律诗歌《怀渑池寄子瞻兄》 , 诗曰:“相携话别郑原上 , 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 , 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 , 无言骓马但鸣斯 。 ”
本文图片
苏辙在诗中 , 回忆了不久前离别的情景 , 回忆了早些年 , 与苏轼和父亲 , 三人前往京师赶考时借宿老僧奉闲寺中题诗壁上的往事 , 表达了对哥哥的牵挂之情 , 同时也流露出淡淡地对人生和前途的担忧之情 , 是一首感情充沛的七律之作 。
在接到弟弟的诗之后 , 苏轼有感而发 , 于是回诗一首 , 便是这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 苏轼写下这首诗时 , 人恰好在渑池这个地方 , 但匆匆几年之后 , 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老僧奉闲已经去世 , 寺中墙壁上曾经的题诗也早已脱落 , 苏轼目睹这一切 , 内心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
这时的苏轼 , 刚刚二十四岁 , 正是年少成名 , 意气风发的时刻 , 与兄弟间偶尔的离别 , 似乎不必这样过分悲伤 , 而苏轼本就有一派乐观的性格 , 所以 , 当苏轼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回诗时 , 就容易让人费解:为什么意气风发的苏轼会写出这样老气横秋的作品 , 为什么偶然间的感伤会电光火石般生出“雪泥鸿爪”这样深刻的人生顿悟 , 为什么这样随笔写下的几句竟会成为千年后仍然颠不破、逃不脱的人生智慧?
本文图片
只是因为譬喻的精妙吗?只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吗?只是因为人生的崎岖吗?我们不妨来看: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已死成新塔 , 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还记否 , 路长人困蹇驴嘶 。
小注:(1)渑[miǎn]池:在今河南的渑池县 , 苏轼与弟弟苏辙年轻时赴京赶考 , 曾路过这个地方;(2)蹇[jiǎn]驴:蹇 , 跛脚 , 蹇驴 , 即腿脚不方便的驴 。
劈头一句发问 , 让人不禁为之一惊 ,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到处漂泊 , 瞬息万变 , 好像什么呢?你有没有思考过?这简单的发问 , 我想能够难住很多聪明的人 , 芸芸众生更会一时语塞 , 不知所措吧!这种看似简单 , 实则深邃难答的问题 , 往往最富智慧 , 而苏轼既然有这么一问 , 心中肯定也已经想好了答案 。
本文图片
所以苏轼接着回答说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应该像那飞鸿踏过雪泥吧!“应似”虽然只是推测 , 但却是一种掷地有声地回答 。 苏轼没有空洞地说教 , 而是根据弟弟的诗意 , 用一个鲜活的比喻娓娓道来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 漂泊无定、到处奔波的人们 , 恰似“飞鸿”无意间停留在苍茫的雪泥之上 。 为什么这一比喻如此打动人心呢?因为这似真似幻的意境 , 是如此真实透彻 。 倘若读者此时尚未参透 , 读完颔联的两句解释之后 , 就会心领神会了 。
颔联写道“泥上偶然留指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 , 飞鸿在天空中翱翔 , 等到累了 , 落在雪泥之上想做偶然的休息 , 可奈何有万般事项迫使自己不能停住 , 只能在留下几个指爪之后 , 再次起飞 , 可是 , 你却不知道 , 这飞鸿 , 要飞到何处 。 人生如是 。 如果抽象看来 , 人生或许只是一场踪迹不定的旅程 , 一段结束了 , 一段又要开始了 , 可是你却不知道下一段旅程将会怎样 , 不知道是对是错 , 不知道是好是坏 ,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 , 往事如烟 , 如梦幻泡影般不可捉摸 , 或许只有一张相片、一件旧衣、一段陈旧的记忆 , 让你感觉到真实 , 这一点“指爪” , 仓促又模糊 。 人生 , 似乎永不止步 , 永远在走向未知 , 留下的痕迹偶然而又荒诞 , 短暂的偶然 , 长远的旅程 , 人生如逆旅 , 我亦是行人 , 苏轼对人生的感悟 , 总是这么透彻的干净利落 , 触动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
- 二十四节气|24节气“小满”,最美的小满诗词,分享给诸君!
- 二十四节气|小满节气,赏析明代薛文炳的《闲居杂兴》
- 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下半句是何必单恋一枝花?苏轼若是听了都能气醒
- |孩子们眼中的二十四节气|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 |(图表·插画)【二十四节气·小满】小满·初夏(竖版)
- 马忠辉|【喜迎二十大·书画颂党恩】全国重点推荐人民艺术家——马忠辉
- |(图表·插画)【二十四节气·小满】满满的收获(横板)
- |【二十四节气】小满:小得圆满
- 二十四节气|今日小满丨小满未满 仍需竭力
- 牡丹一元|一元硬币中,这三枚是最贵!最高价值二十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