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小满”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气名称 , 并不蕴含任何“古人的人生智慧” , 所以 , 自两汉而下直到唐宋这千余年里 , 没有任何人追问过“有小暑一定有大暑 , 有小寒一定有大寒 , 但是小满一定没有大满”这种问题 。 大家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 , 是用来告诉农民到了某个时间就该做什么 , 而非用来指导农民怎么做人 。 小满结束后 , 就到了敦促农民勉力劳作种谷子的时刻 , 当然要写作“芒种”——《吕氏春秋》和《礼记》还没有“芒种”这个词 , 干脆就写作“命农勉作” 。 真要把“芒种”写成“大满” , 用节气指导农作的效用就没了 。
就笔者有限所见 , 最早问出“为什么有小满却没有大满”这种问题者 , 是元代文人胡炳文 。
胡炳文的祖父、父亲和他自己 , 三代人研究《易经》 。 研究到最后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易经》来解释 。 二十四节气也不例外 。 他将“小满”和《易经》捆绑 , 解读说小满这个节气与《易经》里的姤卦和坤卦是对应的 , “姤初羸豕蹢躅 , 坤初履霜坚冰 , 赢喻其小 , 蹢躅谓其满 , 霜喻其小 , 坚冰喻其满”——姤卦里的“羸豕”(母猪)就是小 , 蹢躅(徘徊不进的样子)就是满 , 坤卦里的霜就是小 , 坚冰就是满 。 这两卦都是提醒人们“虑之深 , 防之豫” , 要深思熟虑谨慎从事 , 以防患于未然 。 据此 , 胡炳文得出了“小雪有大雪 , 但此有小满无大满 , 意可见矣”的结论 。
笔者觉得 , 胡炳文如果走上田间地头 , 将他这番牵强附会的大发现说给正在种地的农民听 , 有可能会被糊一脸泥——上千年了 , “小满”一直好端端地被解释为冬小麦已经灌浆即将成熟 , 农民们一直觉得这理解没毛病很实用 , 忽然跑出来一位“理论家”说这里头蕴含着极高深的做人道理 , 要联系《易经》里的“羸豕蹢躅”与“履霜坚冰”才能正确解读 , 不往该理论家的脸上糊泥 , 实在是说不过去 。
本文图片
胡炳文《二十四气论》
胡炳文是当时很有名的文人 。 在他之后 , 明清两代的文人便经常讨论“为什么有小满却没有大满”这个问题了 , 且大多沿袭胡炳文的套路 , 将之与“古人的做人智慧”捆绑在一起 。
比如 , 生活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田艺蘅 , 在其《留青日札》里说 , “小满者 , 万物至此而小得盈满也 。 有小满而无大满者 , 何也?盖节气因时物兼人事 , 而人事不可以大满也 。 ”
意思是:节气里藏着人生道理 , 做人做事追求小满就可以了 , 不要追求大满 。
较田艺蘅年长约四十岁的郎瑛 , 也在其著作《七修类稿》中说:“又累因人问..……二十四气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 , 何以有小满而无大满也?……夫寒暑以时令言 , 雪水以天地言 , 此以芒种易大满者 , 因时物兼人事以立义也 。 盖有芒之种谷 , 至此已长 , 人当效勤矣;节物至此时 , 小得盈满意 , 故以芒种易大满耳 。 ”
意思是:古人用芒种取代大满 , 既是农作上的需要 , 也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 这个时候 , 带芒刺的稻种已经长成 , 正需要人下地努力劳作;同时因为冬小麦的收获 , 人必有小小的自满之意 , 所以才要用芒种来取代大满 。
此外 , 生活于清代康雍乾年间的文人金埴与汪师韩 , 也说过类似的话 。
需要注意的是 , 即便是在明清两代 , 觉得“小满”里蕴含着人生大智慧的看法也不是主流 。 毕竟这只是小部分读书人在书斋中做寻章摘句的功夫 , 然后过度联想、过分脑补的产物 。 真正负责搞天文历法研究的人不会搭理这类“古人的大智慧” 。 如清代钦天监官员陈希龄在《恪遵宪度抄本》中解释小满 , 说的是:
- |商务印书馆发布5月“十大好书”:《西方青年史》等入选
- 活字印刷术|“字”从遇见你
- |文化时评|《只此青绿》又被抄,“东施效颦”何时休
- 文物|从巴蜀文物到动漫原画和印象派大师真迹 四川各大展览精品爆棚
- 大学|22年高考生遇“新挑战”,一二三本或被取消,有人欢喜有人忧
- |饭局上从不主动敬酒的,往往是这4类人,吃力不讨好,希望你不是
- |山东一废品站惊现清代“红衣大炮”?省文物专家鉴定:为当代仿制品
- 数字藏品|万物皆可炒?警惕“数字藏品”变“数字骗局”
- |抄袭门的诗与曾国藩无关,来看看真实的“曾诗”
- 康熙|废品站惊现康熙年间“红衣大炮”,发现人:保存完好,老板以为是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