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发力转型,文博游趋向既“鲜”又“活”( 二 )


文化体验场馆
向城市文化综合体转变
文博游市场火热也倒逼旅游产品在游客体验方面不断进行服务升级 。
游客对历史文化了解得越深入 , 越是考验讲解人员的专业能力 。 途牛“牛人专线”导游马英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表示:“对博物馆‘入门级’的游客来说 , 自顾自地参观博物馆可能就像是在看一堆历史的‘砖头’ , 而专业的讲解则能够引导游客将这堆‘砖头’塑造成一幢幢精神上的‘建筑’ 。 当游客观察和探索的眼界宽阔了 , 他们才会对历史文化形成更加独立的判断与思考 。 ”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本百科全书 , 多数游客可能并没有办法自行消化灌输式的讲解 。 ”马英告诉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 , 作为一名导游 , 如果只能带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博物馆 , 便无法满足游客的新需求 。 因此 , 在文博游愈发深入发展的今天 , 更需要博物馆讲解员、专业导游等众多从业者创新讲解模式 , 让游客在吸纳文博知识的同时有体验感、参与感和收获感 。
此外 , 不少博物馆凭借高质量的创意节目、亮眼的文创产品、沉浸式的多媒体互动和场景体验成功出圈 。
以河南博物院的当家网红盲盒为例 , 从2020年开始 , 河南博物院接连推出了以考古和文物修复为主题的系列盲盒 。 只要戴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 , 每个人都能成为“考古官” 。
以时下流行的盲盒为切入点 , 河南博物院为广大消费者复刻并打造了文物挖掘、修复、还原一条龙式的考古体验 。 如此一来 , 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开盒、挖土、寻宝、修复等一系列仿真考古过程 , 既能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 , 又能加深孩子对馆藏文物的印象 , 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
不仅是河南博物院 , 不少博物馆也陆续推出了博物馆盲盒、雪糕、环保袋等文创产品 。 可见 , 博物馆为了吸引年轻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突破 。
相关业内人士分析称 , 在不脱离文化内核的前提下 , 创新内容表达和传播方式、开发设计创意衍生品、强化互动体验等系统化的举措 , 不断提高着博物馆本身的综合吸引力 , 促使博物馆从单一文化体验场馆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综合体 。
用户体验持续创新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 , 博物馆成了文旅创新的重要阵地 。
去年5月 ,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 优化传播服务 , 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 , 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 , 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 , 全国多地博物馆都上线了博物馆云直播活动 , 让喜爱历史文化的游客足不出户就能畅游博物馆 。
对此 , 河南省博物馆学会会长、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坦言 , 网上展览与直播活动取得的良好社会效果和反响 , 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了一座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 , 让人们更直观、近距离地接触到深藏于博物馆的文物 。 在线展览 , 特别是直播活动 , 为博物馆开辟了新的展示方式 , 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展体验 , 同时也催生出博物馆展示的新形态 。
那么 , 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博物馆发力转型,文博游趋向既“鲜”又“活”】“新一代数字技术特别是元宇宙相关技术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 ”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磊在接受中国城市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以近来爆火的数字藏品为例 , 其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藏品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展示 , 还能作为纪念品向广大受众分发 , 且唯一性特征使得其更具收藏价值 。 “通过数字技术让藏品能够被更多人感知 , 从而强化文化的体验性 , 促进文化广域传播 , 让欣赏艺术品不再是高难度和小众的行为 。 ”张磊预测 , 与盲盒经济一样 , 数字藏品或将成为年轻一代新的文化生活体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