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民俗四宝” ▎非遗经典永流传( 二 )


编 钟 技
1978年 , 曾侯乙编钟在随州擂鼓墩古墓出土 , 是战国早期的青铜礼乐器 。 全套编钟重2567公斤 , 共65件钟 , 共分三层八组 , 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 。 它的出土 , 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
中国有无数文物 , 但哪件能够代表中国?曾有考古学家称 , 无外乎两件 , 一件是秦始皇兵马俑 , 一件就是曾侯乙编钟 。
编钟在中国的地位不可谓不高 。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以来 , 只敲响过三次 。 第一次是刚出土 , 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 , 第三次是香港回归 , 每一次奏响都意味着举国欢庆 。
曾侯乙编钟的主人是曾(随)国的一位国君 , 侯是他的爵位 , 乙是他的名字 。 在西周初期 , 曾国是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
随州地处鄂北“随枣走廊” , 是商周时期铜料运输的交通要道 , 文献中称“金道锡行” 。 富集的铜料资源 , 促进了随州地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产生与发展 , 诞生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 随州境内现存各历史时期青铜编钟19套共400多枚 。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是以铜、锡、铅为材料 , 通过制模、制范、结壳、浇铸、修整、校音等数十道工序 , 制成两件以上的铜钟 , 编组悬挂可用于演奏 。 “合瓦型”设计、“失蜡法”铸造和“一钟双音”校音 , 是该技艺的核心技术 。 该技艺集工艺、礼制、音乐之大成 , 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
目前随州从事青铜器制作技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约百名 , 年生产大、中、小型演奏类、工艺类青铜编钟产品3000套 , 产品销售以国内为主 , 也远销美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 或陈列于博物馆、孔子学院、宗祠庙宇、酒店会所等公共服务区 , 或被音乐厅、教育机构、文化旅游景区等单位用于演奏和教学 , 是文化交流、艺术鉴赏、展览演出、音乐教学、馈赠嘉宾的重要礼乐产品 , 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 , 其受众群体约在1亿人次左右 。
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的主会场活动——“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 , 湖北选送了26件非遗精品力作参展 , 来自随州的青铜编钟复制件吸睛无数 , 出席活动的文旅部领导兴致勃勃地敲响了青铜编钟 。
近年来 , 随州大力开展青铜编钟国内外展演活动 , 提升了随州城市知名度 , 促进了随州文旅产业发展 , 更弘扬了中国礼乐文化 , 谱写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
|随州“民俗四宝” ▎非遗经典永流传
本文图片

▲独人轿
独 角 戏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 , 绚丽多姿、独具一格 ,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 。
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 , 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三独”(独人轿、独轮车、独角兽 , 统称独角戏)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 , 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
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 。 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 , 上扎一顶轿盖 , 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 。 以两人表演为宜 , 男女皆可 。 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 , 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 , 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
独轮车表现的是一个农家媳妇抱着孩子坐轿回娘家的故事 , 由2-6人表演 , 一个饰演抱孩子的小媳妇 , 一个推轿子手 , 四个伴舞 。 在欢快的音乐中 , 通过舞蹈和曲艺的完美结合 , 把一个回娘家的小媳妇在路上的艰辛和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