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唐自华团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陈相龙团队通过对12例人骨样品及稳定同位素的系列检测 , 基本复原了墓主生前的饮食变迁及墓主的迁徙路线 , 证实多数墓主来自关中及其周邻地区 。
这与考古学推断相吻合 , 清晰地揭示了南北人群的迁徙、交融和互动 。
研究人员称 , 以M276墓为例 , 依据考古类型学推测 , 墓主可能是来自西戎的女性 。 借助科技手段分析 , 进一步证实了该女性生于北方旱作区 , 在北方度过少年 , 青年后才到南方 。
M257墓的男性墓主也出生于北方 , 少年时期来到江汉平原 , 在这里成长为一名武将 。 陪葬品中 , 有3把明显使用过的铜剑 , 从其死亡年龄来看 , 他可能参加过秦统一战争 。
另一座秦代墓葬 , 同时出土楚式铜礼器和秦式日用陶器 。 陶器多有“安陆市亭”戳印 , 表明为当地生产 。 从随葬典型楚文化陶器——圜底罐来看 , 墓主可能是嫁给秦人的楚人后裔 , 接受了秦文化同时也保留了一些楚文化传统 。
M234出土的葬具绘画 , 出自秦文化墓葬且图像中秦文化因素浓厚 , 但该墓棺椁结构、头厢设门窗 , 又具有楚文化特征 。
“这种秦楚共存的情况在郑家湖墓地的不少墓葬中出现 , 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直观见证 。 ”罗运兵表示 , 这些考古材料生动展示了秦文化与楚文化逐渐融合 , 并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 , 为研究中华文明从多元一体到大一统的历史进程及国家认同的形成提供了典型个案 。
用科技“再现”古人生活场景
“考古不是挖宝 , 而是去探寻古代社会的模样 。 ”罗运兵说 , 考古工作不仅关注“中华第一长文觚”等惊世文物 , 也重视捆绑棺椁的绳子、容器残留物、棺椁内的水样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遗物、遗迹 。
在郑家湖墓地考古中 , 多学科合作 , 让历史变得更丰富、更鲜活 。
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委会主任白云翔表示 , 郑家湖墓地考古团队与12家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 同步开展多学科检测、研究 。 各项工作细致规范、严谨扎实 , 且卓有成效 , 堪称我国现代田野考古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典型案例 。
科技考古发挥引领作用 。 罗运兵介绍 , 本次发掘广泛开展三维建模、碳十四测年、人骨DNA检测、动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各类器物成分分析、容器残留物分析、水分析、病理学研究 。
“可以说 , 目前科技考古能用到的手段几乎都用上了 , 充分展示出科技考古的魅力和价值 。 ”罗运兵说 。
种水稻、吃水果、喝果酒……古人的生活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单调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姚凌博士说 , 郑家湖墓地出土了较多的植物遗存 , M225、M274、M277墓均发现遍布棺底的水稻 , 数量至少在上百斤 。 “这些水稻均未脱粒 , 或是墓主生前的主要食物 , 死后陪葬反映出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 也可能是为防潮防臭 , 是一种特定葬俗 。 ”他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玉璋教授团队表示 , 他们在对M276墓出土的两件蒜头壶做有机残留物检测时 , 发现该容器可能盛过某种果酒 。 同时 , 郑家湖墓地还发现了甜瓜、桃和苹果等的果实、种子 , 板栗数量也较多 。 这些遗存既反映墓主生前喜好 , 也能反映出当时周边的植物生态 。
此外 , 水样分析、寄生虫检测、同位素分析也为了解古人生活卫生状况和饮食习惯提供了重要信息 。 研究人员对11座墓葬开展研究 , 从8座墓葬中人骨骶骨部位提取到寄生虫虫卵 , 感染率达81.8% 。 在M346墓中发现一个下颌骨恶性肿瘤个体病例 , 这填补了亚洲地区古病理学相关发现的空白 。
- 考古学|沈睿文:北大考古百年,如何阐释中华文明价值体系?
- |吉庆街上榜首批湖北非遗特色街区
- |重大发现!令人震撼
- 考古学|文化名人访谈丨干了一辈子也投入了一辈子——访考古学者毛瑞林
- 广东省|湖北将建5所左右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 非遗|湖北将举办非遗产品优惠展销季与非遗时装秀活动
- 考古学|东西问|沈睿文:北大考古百年,如何阐释中华文明价值体系?
- |我国湖北一困难户,家住价值8亿金丝楠木房子,儿子却穷到打光棍
- |湖北首届非遗时装秀即将上线,你还不心动吗?
- 古墓|湖北挖出明代古墓,被盗九次后专家才发掘,墓中仅一瓷瓶价值几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