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亮:以建筑作为方法,给灵魂之光赋形( 三 )


“我猜测 , 远藤周作一定碰到了我前面所说的那个难题”——“那个难题” , 其实他过去十多年来曾多次在文章或讲演中提到 , 有时也将其称为“我们这个时代”写作者的“精神疑难”:“我们”能把欲望和权力、丑恶和庸常写得活灵活现 , 但缺少一种有效的话语系统或精神资源 , 令人信服地叙述善好、勇气、宽恕和慈悲 , “我们无法庄严 , 无法宏阔 , 无法秩序井然”(参见《对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反思》《关于小说的几点想法》《中国当下的精神疑难》等文) , 找到一种“属于中国人的内心语言” , “有效地、有信服力地打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国人的‘灵魂’” , 这是艾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文坛以来 , 经过反复试炼、逐渐清晰起来的探索方向 。
《镜中》这部小说自然体现了他最新阶段的思考 , 与过去作品不同的是 , 革命、历史、暴力、欲望等叙事元素和价值坐标明显被淡化 , 连核心情节的发生地都从以往的“永城” , 移至杭州这一更具当下性甚至未来感的城市 。
如果将视角从作家个人创作轨迹中拓展开来 , 还可以看到 , 对于上述“疑难”的思考与回应 , 对罪与罚、精神救赎等主题的探索 , 以及对超越日常经验之上的“灵魂之光”的捕捉和表现 , 也体现在许多与艾伟同代乃至更年轻的写作者的创作中 , 我们大致能总结出两种代表性的路径 , 一种借助历史、时代精神或天地洪荒等抽象力量 , 让日常经验“向上超越” , 另一种则通过更具体的欲望、情绪、身体“向下超越” 。
艾伟的新长篇《镜中》似乎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 即通过小说自身复杂精巧的结构设计 , 让人物符合日常逻辑的情感、思考和行动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相互激发 , 推动彼此来到超越日常之上的伦理和生命法则面前 , 由此为灵魂之光赋予具有“信服力”的形式 。 用艾伟自己过去的说法形容 , 这样的小说“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出发 , 但又具有飞离现实的能力 , 它自给自足 , 拥有意想不到的智慧 。 它最终又会回来 , 像一把刀子一样刺入现实或世界的心脏中” 。
|徐晨亮:以建筑作为方法,给灵魂之光赋形
本文图片

艺术家Olafur Eliasson的装置作品Your spiral view
(图片来源:Olafur Eliasson官网)
在此意义上 , “建筑”之于《镜中》 , 已不只是情节元素与造型方式 , 更是一种小说的方法 , 作品中所投射的关乎小说本体的问题意识和人物的建筑实践与思辨 , 形成了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 。 可能再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像建筑这样 , 把物质性的材料与抽象性的形式有机结合为一体 , 让精神乃至灵魂得以具象化了 。
【|徐晨亮:以建筑作为方法,给灵魂之光赋形】而以此方法进行的创作 , 也许就像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或者小说中庄润生设计的道场一样 , 需要我们沿着设计好的通道自行来到尽头处 , 需要我们在作品带来的体验中灌注自身的生命经验 , 让人与建筑、读者与叙事、镜中的世界与镜外的世界进行双向的对话 , 或如这部小说中所言 , 双向的教导 。
(本文为艾伟所著《镜中》的书评 ,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徐晨亮:以建筑作为方法,给灵魂之光赋形
本文图片

《镜中》
艾伟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
2022年5月
《镜中》是当代中坚实力派作家艾伟的最新现实主义长篇力作 。 小说穿梭于中国、缅甸、美国和日本四个国度 , 巧妙地编织起一张爱恨交叠而疑窦重重的迷网 。 小说讲述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望的建筑设计师在突遭人生重大变故后 , 重新思索生命意义并寻求自身救赎的故事 。 艾伟以深厚的建筑美学功底 , 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小说中卓绝的建筑构思之中;小说的四个部分结构精巧 , 互相呼应 , 在叙事上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对称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