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煦 深圳大学
演讲主题:数字人文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创新
田少煦教授分两个部分来详细论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 一是媒介进化对数字艺术的影响 ,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 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二是从数字人文视野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类别繁多 , 研究领域和深度急需拓展 。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关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要坚持与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 , 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 。
尹鸿烈南首尔大学
演讲主题:数字时代下公共危机中设计的作用
尹鸿烈教授例举了在灾难环境当下的设计 , 从高德拉特的约束理论引入主题 , 探讨战略设计启动改善 , 列举新冠疫情期间确诊者的动态信息设计如何服务大众的日常生活 。 信息在社会现实应用中的介入 , 与设计进行融合 , 最终达成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 表达了一种极富设计思考的服务设计理念 。 数字的服务设计 ,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 。 这为我们未来的设计思维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
袁晓如 北京大学
演讲主题——可视化:数字时代的沟通桥梁
袁晓如教授提出数据可视化与创意和审美是密切相关的 。 他详细例举了几个信息可视化呈现的案例包括:新冠疫情晴雨表、中国历代仕的迁居地图、微博用户在空间中的活跃度信息等等 。 袁晓如教授倡导用可视化的方式看中国、看历史、看今天、看未来 。 中国的信息可视化研究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探索 , 并致力于运用信息可视化将数据更好的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知识 。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全球的信息格局 , 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 。
黄心渊 中国传媒大学
演讲题目: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说话
黄心渊教授认为 , 设计要为人民服务 , 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 首先 , 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 , 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及语言的探讨之中 , 更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锤炼出一定的方式方法 , 使设计者本身能够生发出足以证明自己设计素质与个人特色的作品 。 其次 , 在数字艺术创作中 , 不仅要确立艺术性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 还要将作品的服务性与传播性兼容并济 , 统筹兼顾 。 另外 , 黄心渊教授强调数字艺术设计的责任除了要服务大众之外 , 还要讲好中国故事 , 将数字艺术的影响力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 服务于社会 , 服务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
付志勇 清华大学
演讲主题:“未来农遗——面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元宇宙服务设计”
付志勇教授先为我们梳理了元宇宙的起源与发展 , 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何实现联动与整合 。 其中元宇宙的构成要素包括:区块链、创作者经济、数字内容等等 , 这些构成了元宇宙的一个基础 。 而后介绍了基于元宇宙概念之上的重塑农业非遗课题 , 通过课题研究案例阐释了如何将未来素养和设计思维融入到文化遗产的情境表达之中 。 最后提出思考:以跨文化视角来看元宇宙 , 将为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新可能?
胡洁 上海交通大学
演讲题目: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设计
胡洁教授主要从设计的视角讲述人工智能时代下怎样去做创新设计 , 在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 , 对于设计来说 , 它的关键词就是协同;而在智能化时代下 , 创新才是重中之重 , 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为大家阐释了人类所有的创新源自于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 , 而人工智能应该是一个协作的过程:人作为主体向人工智能提出设计需求 , 人工智能给人回馈设计结果 。 由此过程来看 ,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去为人工智能AI定义 , 那么这个关键词只有一个 , 那就是创新 。
- 考古|体验三峡考古、直击“透明库房”……重庆文物考古迷请收下这份“大礼”
- |【行摄云南】“A4腰”早过时了,有这“三道弯”才叫美!
- 古诗词|无棣:古诗词吟唱“庆六一”
- 端午节|“端午做三事,财广宅无祸”啥意思?哪三事会财源广进宅无祸?
- 杨红樱|红星独家丨《非常男生》现“裸体男孩撒尿”图?杨红樱回应
- |为“湘村”造梦 湖南农大以设计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 |央视“六一”晚会节目单!附观后感写作辅导!
- 端午节|“六一”遇上端午,嗨翻天!
- |博物馆里面的“镇馆之宝”是怎么选出来的?
- |高中生以系列肖像画致敬恩师,老师:“画得太像了,我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