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龙舟节比过年还热闹”:一座古村的百年端午( 三 )


南方周末:听起来 , 龙舟文化是一种村落文化 , 在村里办得很隆重 , 城市里很少?
曾应枫:城市极少 。 我们中国是村落文化 , 农耕文明 。 任何的东西 , 只要在村里保持了 , 这个东西就会生生不息 。 城市文化可以灭 , 它迁徙太厉害了 。 现在的珠江新城 , 在原来的猎德村一带 , 它还保留了祠堂 , 保留了龙船 , 请我们去吃饭的祠堂 , 还是按照原来的姓氏区分 , 延续那种血脉 。 很多有钱的人 , 即使不住在村里了 , 一旦农历五月到了 , 也要回家扒龙船 。 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 , 对扒龙舟热爱得不得了 , 跟我讲起来眉飞色舞 。 他从小就想当龙船头 , 结果他每次上去 , 那些人就整蛊他 , 把他弄下水 , 当不成龙船头 。 后来他上学、读书 , 回去当了老师 , 后来又当了校长 , 始终非常热爱龙舟文化 。 他把整间学校都变成了龙舟文化传播基地 , 有一条很好的龙船拿过奖的 , 船头就放在他学校 。
南方周末:你在收集资料、写作、亲身参与龙舟节庆时 , 感知到的龙舟文化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
曾应枫:民间文化基本是口耳相传 , 没有留下多少 , 龙舟文化留下的东西算是多的 。 有一些县志有记录 , 比如《番禺县志》 , 具体的就两句 , 几月几日 , 在哪里赛龙舟 。 还有一些诗词 , 比如屈大均的诗词 。 以前我们认识屈大均是岭南三大家之一 , 其实他做广东巡抚也很厉害 , 现在各个都引用他的东西(来讲龙舟文化) 。 2003年 , 我去番禺的小谷围 , 一个小岛一样的地方 , 环境很好 。 当时要拆 , 我们就去采访、拍照 。 那些村民一个个都跟我讲他们这里怎么扒龙舟 , 讲祠堂如何威风——那时候每一个祠堂里都挂着龙舟的锦旗 , 讲他们有多少艘龙船 , 一脸豪气 。 我当时就觉得 , 那些村民黑黑的、蔫蔫的、瘦瘦的 , 穿着拖鞋 。 但是 , 一讲起龙舟 , 一上龙船 , 鼓敲起来 , 精气神就来了 。 所以人就是不能貌相 。 那些男人 , 他能够当龙船头 , 站在那里 , 指挥这么多人 , 很威严 。
龙舟|“龙舟节比过年还热闹”:一座古村的百年端午
本文图片

龙舟竞赛俗称“斗标” , 数船争夺终点处的锦旗 。 图为2019年6月车陂龙舟竞渡前的(招景)巡游活动 。 (视觉中国/图)
“传统文化很旺人心”
南方周末:除了亲自扒龙舟 , 普通的村民能够怎样参与到龙舟节里来?
曾应枫:以前妇女是一定要做后勤的 , 现在都是请人家(餐饮企业)来做饭 。 以前做饭互相配合 , 大家一起包粽子 , 做龙船饼 。 龙船饼不光自己吃 , 还要作为礼物送人 , 来了那么多乡亲 , 回去都要带一包饼 。 不光是乡民自己吃 , 更多是交流 。 那些父老平常没什么事儿 , “趁景”那些天 , 全都要坐在祠堂里 , 扮那个(大家长的)角色 , 向每一个来“趁景”的人递烟 , 说一句“欢迎欢迎” 。 一些小村里面 , 不像车陂那么大 , 就拿着葵扇招呼人家 , 吃龙船饭 , 各个都按自己的角色去招呼每一条船 , 因为村与村之间真是联谊的 , 叫做兄弟和老表 。
南方周末:举办这么盛大的龙舟节 , 资金从哪来?
曾应枫:现在基本是村民自己掏一点 , 村里补贴一点 。 这么大的节庆 , 村里肯定要补贴 。 所谓的村里 , 就是村的经济、祠堂的经济 。 这个是百年前就有的 , 像屈大均的家乡 , 有上百亩的公田是供南海神庙 , 这个田的收租全部给南海神庙 , 以前有些公田有收入了 , 有些供了神 , 还供经济、教育 , 给村里小孩上学 。 我觉得很伟大的 。 村民们早就有这个意识 , 要留点钱 , 活跃一些经济 。 他们都有产业 。 像(2022年车陂新造的)“东坡号” , 就花了几十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