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 , 浪漫主义是对生活常规的反抗 , 它“倾向于表达感受、想象、思考的极端性” 。 因此 , 作者认为 , 浪漫主义反映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上 , 比如 , 黑暗与光明、混沌与秩序、低矮与高耸、身体与头脑等 。
作者进而阐述了“求索”乃是“浪漫的核心所在”:
“探险家在没有任何世俗补偿的情况下 , 为探知尼罗河源头、到达地球两极 , 抑或登抵最高山峰的愿望所指引 。 天文学家彻夜坐在高山上或沙漠中的望远镜前 , 直直地盯着那些看似闪耀但在百万年前就灭绝了的繁星 。 若有人问 , 为何如此?我想答案大概是 , 有些人在广袤与无垠前感到无比满足;他们虽追逐精确的事实 , 却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 ”
委实 , 这些英雄的探索者们在作者阐述“浪漫地理学”时高光亮相 , 并纵贯全书、时隐时现 。 我也不吝狗尾续貂地在此加上一笔:富家子弟达尔文“自带干粮”、不畏艰险 , 随小猎犬号进行了历时近5年的环球科考 , 堪称是这些浪漫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之一 。
本文图片
在第2章“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中 , 作者转向了“对地球上那面积庞大、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自然区域比如高山、海洋、雨林、沙漠和冰原的描述 。 由于不可居住或不宜居住 , 这些地带使人们的思维从如何在其中居住的定式中解放出来 , 转而倾向于满足他们对愉悦和智慧的需求 。 一个既令人向往又令人厌恶的环境 , 成为了美学与道德议题的焦点” 。 同时 , 也“催生了无数非功利的、崇高的以及浪漫的叙述性文字” 。 而学贯中西的作者对这些文字烂熟于心 , 随手拈来 , 如数家珍 。
接下来是间奏曲——“间奏:健全却平凡” , 这是一支简短的主题变奏曲 。 作者列举了两个针对“两极化价值”的反例:一个是伊甸园 , 另一个则来源于阿诺德·韦斯克的剧作《根》 。 作者指出 , “伊甸园是健全生活的原型——可能不是很令人兴奋 , 却是人们所期许的” 。 而《根》的女主角 , 寻根的目的并不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家族传承” , 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觉悟” 。
本文图片
在第3章“城市”中 , 作者把论述聚焦于城市——人类用来摆脱大自然束缚的人工产物 。 城市生活打破了包括昼夜、四季与农耕时节在内的各种循环节律 , 电力和城市花园进一步“征服”了大自然 ,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创造性 , 因而无疑被视为是浪漫的 。 作者特别指出 , “城市被认为是人类之理想 , 是人类之卓越、道德和智慧可以完全实现的地方” 。 城市象征着财富与文明 , 农村代表贫穷和落后 , 作者还强调 , “城市为我们展现的远不止优美 , 还有崇高 。 城市展现出的崇高 , 是一种交织着压力和痛苦的提升生活的体验 , 这是因为城市不仅拥有生命和光明 , 亦充满黑暗和死亡” 。 而城市表现出的这种价值 , 正是其浪漫之所在 。
浪漫地理学自然离不开浪漫人物 。 作者在第4章“人类”中 , 举例叙述了“文明促生出三种出类拔萃之人:美学家、英雄和圣人” 。 他指出 , “这些极具个性的个体的故事 , 更多地受到内在情感与理想的推动 , 更倾向于脱离群体之常规 , 简言之 , 更加浪漫” 。 本章的最后一句话 , 简直可以视为作者的夫子自道:“在一种向着‘极致经验’前行的不可替代的力量的驱动下 , 一个人会平静地漠视那些世俗之愉悦与社会之常规 。 这就是使圣人拥有浪漫气质的原因 。 ”
- |“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若你这样回答,会慢慢地毁掉娃的格局
- 孔乙己|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为什么会说窃书不能算偷?
- |古玉的审美
- |中秋团圆、新年快乐、端午为什么说安康?
- 薪水|为什么升职加薪总是太慢?三个观点告诉你答案
- 大学生|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吗?为什么有些大学生,愿意去送外卖呢
- 永劫无间|为什么农民的孩子几乎都不愿意种地做职业农民?
- 翁万戈|翁万戈在百岁大寿当天,将183件文物无偿捐给美国,他为什么这样做
- 薪水|求职时,为什么公司要我提供工资流水?
- 教师|中小学男教师为什么少 为何大学却从不缺男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