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现场,长城“说出”了哪些秘密?( 三 )


|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现场,长城“说出”了哪些秘密?
本文图片

根系长到墙里的植物 。
初步调查发现 , 胸径或地径在10厘米以上的乔木和大型灌木 , 如山桃、山杏、荆条等 , 根系作用力大 , 如果生长在墙顶面与墙边缘衔接处 , 对墙体造成的破坏最为严重 。 灌木对墙体影响差异较大 。 总的来说 , 规格较小的新生植物如麻叶绣线菊、三裂绣线菊等 , 生长在墙顶面基本无破坏作用 , 但生长于墙顶边缘两侧中等规格的小叶鼠李、胡枝子等 , 形成墙体外侧与顶面间的根系穿插 , 则破坏力较大 。 后续将形成专门的研究成果 , 对长城上的植物该如何处置做出指导 。
|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现场,长城“说出”了哪些秘密?
本文图片

长在墙柱里的植物根系被保留 , 一旦清理 , 这段残墙也会坍塌 。
不光有植物专家 。 项目还邀请力学专家对长城上使用的灰进行研究 , 尤其是对还和砖连在一起的灰的韧性、粘度等进行研究 , 分析建筑材料的特性 , 为后期修缮提供指导 。
|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现场,长城“说出”了哪些秘密?
本文图片

长城上的植物根部被保留 , 植物专家将对植物根系对墙体的影响进行研究 。
考古现场网上可看
考古工作听着很神秘 , 普通公众能否参与?
“当然可以!有两种途径 。 可以在网上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实现‘云登长城’;今后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 , 还将组织公众开放日 , 邀请市民现场参观 。 ”尚珩告诉采访人员 。
其中 , 数字化建模是此次研究性修缮引入的科技手段 。 在杂草清理前、清理后 , 考古挖掘中期、考古结束四个时间节点上 , 对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数字信息采集 , 建立三维数字模型 。 在模型中 , 大到墙体周边的地貌、植被 , 小到敌台上文字砖上的文字 , 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
|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考古现场,长城“说出”了哪些秘密?
本文图片

敌台上重见天日的窗户 。
“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测量、全景采集记录等技术 。 还首次应用安装了3个物联网监控摄像头 , 每5分钟拍摄一张现场照片 。 ”数字化建模负责人、未名文博数字化与健康管理中心高级咨询师马赫介绍 。 因为考古干预具有不可逆性 , 通过数字化采集 , 实现全生命周期记录 , 可以据此对比长城在考古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以供追溯 。
有了数字模型 , 不但可以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时监测 , 公众也可以在家实现“云登长城”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采访人员 于丽爽
编辑 王雯淼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