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二 )


其三 , 东汉后期王权衰弱、政治溷浊、社会动荡、国家危难的局面 , 促使社会各层人士更加怀念一生为州土平乐、德泽昭彰、民生幸福的“美政”理想而奋斗的屈原 , 并自觉参与到“亦因屈原”的端午纪念活动中 。
|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本文图片

▲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 , “屈原”扮演者带领小学生诵读屈原作品《离骚》 。 中新社发 王辉富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 , 端午节俗经历了哪些演变?有何意义?
蔡靖泉:大体而言 , 端午节俗自汉代的演变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段:
一是汉代 。 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 , 使端午成为全国重大节日 。 东汉后期 , 社会动乱不已 , 民众盼望实现屈原所追求和描写的“州土之平乐” , 清正士子借此哀悼屈原寄托情怀、表白心志 。 端午祭祀屈原的习俗得以广泛普及并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 。 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 。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 纪念屈原逐渐成为南方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 , 吃粽子、系五色丝等一些本为祈禳的活动也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 , 关于屈原与端午的民间传说不断丰富 。 不仅如此 , 因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操舟赶往抢救的传说 , 形成了端午节最盛大、最隆重、也最重要的活动——竞渡 。 五月五日的习俗不再是“亦因屈原” , 而是主为屈原 。
三是社会大一统的隋唐时期 。 南北文化融汇 , 盛行于南方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食粽和竞渡为主要内容的端午习俗 , 逐渐北传而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 。 晚唐诗僧文秀歌咏:“节分端午自谁言 , 万古传闻为屈原 。 ”在唐代大体定型的端午节俗 , 传承至今、盛而不衰 。
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 , 是历史造就、民众抉择的 。 其演变和定型的意义主要在于: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 , 使节日活动繁多精彩 , 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并传承发展;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旨趣 , 使端午节俗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 , 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世界和平发展 。
|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本文图片

▲学包粽子 。 中新社发 王辉富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怎样理解“屈原文化”?“屈原文化”是怎样在世界范围传播的?
蔡靖泉:屈原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深巨的历史影响 , 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 , 这就是“屈原文化” 。
屈原文化是屈原其人其诗及衍生的文化创造成果和文化表现形式 , 即以屈原及其楚辞为核心、以屈原与楚辞研究为基础、以与屈原相关的建筑、文艺、民俗等为表现的文化体系 。
|蔡靖泉:端午节俗如何演变并“出圈”海外?
本文图片

▲《楚辞》 。 中新社发 苏楷泽 摄
屈原文化走向海外 , 是一个由近及远、经狭至广的历史过程 。
楚辞最早流传到汉字文化圈的东亚及东南亚邻国 , 对朝鲜、日本影响尤大 。
古代朝鲜文士大都景仰屈原 , 诵读楚辞十分虔敬 , 创作了大量歌颂屈原的诗文和楚辞体诗歌 。 长于楚辞的治骚名家 , 也在李氏朝鲜时代竞相涌现 。 屈原精神和楚辞艺术 , 深刻地影响了朝鲜历史文化发展 。
据日本学者研究 , 早在7世纪初 , 日本人大概就已知晓屈原与楚辞 。 汉代编辑的诗集《楚辞》 , 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已传入日本 。 20世纪 , 日本的楚辞研究跨入新阶段 , 涌现出一批屈原与楚辞研究专家 , 发表了大量楚辞研究论文 , 出版了多种楚辞注本和研究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