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 四 )


说回这个故事 , 按照民间文学法则 , 这类“狐狸分肉”故事里的坏人或蠢人总有一方要付出代价 , 当然 , 前者或者强势位的蠢人付出代价的时刻会更多一些 , 比如有些版本里是一虎一豹邀请狐狸为它们分肉 , 结局的教训大多是“相信狡猾者的蠢人们一无所有” 。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
本文图片

1973年凯迪克荣誉奖绘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 。 (图源: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这些重复的“钩子”里也隐埋着一种上文所说稳定的秩序 , 两条小狗被骗四次却始终遵守契约精神 , 直到黑狗破坏契约挑战底线 , 它们才忍无可忍、奋起反击 。 如此设计一是儿童文学对儿童纯洁心性书写的文类坚持 , 二是对民间文学赏善罚恶法则的最终执行 , 拖到最后终于醒悟 , 才能将读者的情绪积累到高潮 , 从而将“勿贪婪独占 , 与伙伴共享好处”这个道理植入人心 。
有理由在此作一揣测 , 最后这个“二犬护肉”的核心设置是在私产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后才在传播中加入的新母题 , 这一情节即使并非本书作者原创也大抵不会出现得太早 , 而前文的交易、契约母题 , 亦与私产、商品经济相关;以此角度去重新观察故事 , 则其中还有一个隐含训诫 , 即辨清敌友 , 选择值得信赖和分享的合作者比选择看似强大但利益不同的人来求助更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 假如读者有兴趣 , 不妨进一步考证这类商业元素母题出现的最早时间看是否符合上述判断 , 亦是一桩趣事 。
儿童文学语境的最后一次变奏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类 , 文学的各种普遍法则在其中又发挥着独有的功能意义 。 佩里·诺德曼在《隐藏的成人》里谈及儿童文学作品内部的“重复”时曾言 , 这一修辞暗示着儿童文学念念不忘的“家之美德” 。 “家”是允许人们对重复的体验作出重复反应的安全场域 , 小机灵和小迷瞪也是从不可预知的冒险世界重新回到了家园之中 。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 , 儿童故事的“重复”与家的关联中有可能包藏着成人的隐秘心理 , 成人作者希望儿童读者在故事里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离家又归家的两次快乐 , 以说服他们相信回家是幸福的 。 而弗洛伊德最具挑衅意味的看法是 , 成人因为察觉到儿童与自己处事的差异、儿童不愿成为自己希望他们成为的人而通过故事惩罚、“矫治”他们 。 对家的乌托邦化和这些成人的隐秘心理透露出儿童文学内质里的保守性 。
而“变奏”在儿童文学中同样首先包含了保守性 , 变奏修辞负责把新旧内容相融合 , 新东西很大程度上会被旧模式吸收消融 。 《小机灵和小迷瞪》这个故事里变奏的保守性体现得是很明显的:两位小主人公开始总是相信别人 , 在被骗四次以后 , 终于不再相信了 , 它们的意识被纳入成人大众文化之中 , 我们得到了一个并不新鲜的教诲 。
但我们也不该忽略变奏修辞中对旧东西的颠覆性 , 诺德曼指出 , 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后的一次变奏经常表现了对先前文本所确立的模式的一种颠倒 。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
本文图片

1973年凯迪克荣誉奖绘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 。 (图源: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以“信任”主题的变奏处理为例 , 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 。 我们知道《白雪公主》故事的高潮部分就在于女主人公三次为王后打开信任之门 , 导致自己踏入死亡陷阱 , 某种角度来看 , 《白雪公主》亦是一次“信任”书写 。 但事实上 , 从故事收集之初到最后一版格林童话付梓 , 格林兄弟不断修改着这篇“信任”书写的最后一次变奏 , 从中我们能看到格林对儿童文学写作态度的变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