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4月19日 , 王娇在莫高窟第259窟做洞窟记录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陈斌摄
“和樊院长讨论后 , 补充进了考古报告 。 ”王娇说 , “特别高兴 , 疲惫感一下就没了 。 ”
对王娇和她的同事们来说 , 在洞窟中发现从未被发现的细节和信息 , 经过整理介绍给更多的研究者 , 是他们最开心也最有成就感的事 。
“大家志同道合 , 老前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获益匪浅 , 新来的年轻人胆子大、有想法、敢质疑 。 ”王娇说 , 研究院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平台 , 这些年她和同事一起 , 参与众多国内外石窟考察 , 去高校交流授课 , 生活忙碌充实 。
王娇的办公桌上 , 有本2011年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 两分册8开780页 , 密密麻麻做满了笔记 。 “出版敦煌石窟考古报告是老一辈考古人的殷切期盼 , 也经历了老一辈莫高窟人的多次尝试和实践 , 如今终于实现 , 我们不仅感到自豪 , 更为能参与其中而荣幸 。 ”
“我一直记得樊院长说的 , 择一事 , 终一生 。 ”王娇说 , “考古报告就是我一生的事业 。 ”
本文图片
4月19日 , 杨金礼在莫高窟第231窟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杜哲宇摄
我在莫高窟“面壁”
第一次见到杨金礼 , 是在莫高窟第231窟——这是一个中唐时期开凿的洞窟 , 距今已超过1200年 。 虽然洞窟外气温已经超过30摄氏度 , 但在窟内还要穿上厚厚的外套和护膝 。
杨金礼坐在小板凳上 , 面向南壁 , 正对一幅经变画 。 他专心致志地盯着壁画 , 半天都没动一下 , 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 , 想到了小说《三体》里的“面壁者” 。
只不过杨金礼的任务不是制定战略计划 , 作为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工作者 , 他考虑的 , 是如何对出现病害的壁画进行修复 。 除尘 , 粘结 , 回贴……一套流程多个步骤 , 环环相扣 , 哪个步骤都不能出错 。
【|他们把青春刻进莫高窟的DNA】
本文图片
4月19日 , 在莫高窟第231窟 , 杨金礼在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 。 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人员杜哲宇摄
由于年代久远 , 壁画会产生许多病害 , 包括起甲、空鼓、酥碱、微生物污染等等 , 如果不及时修复 , 就会有损毁消失的危险 。
“比如起甲壁画 , 颜料层起翘后会自然脱落 , 如果不用专业技术手段干预 , 壁画一点一点地脱落 , 很快就不复存在 。 ”杨金礼和同事的工作 , 就是帮助壁画对抗时间的流逝 。
1987年出生的杨金礼 , 19岁就来到莫高窟 , 刚来那几年 , 师父从不让他碰壁画 。 “每天就是和泥、剪麦草、打杂 , 干了整整两年 。 ”杨金礼觉得无聊 , 坚持不下去 , 但看到别人修复完成的壁画又心痒痒 , “天天想 , 啥时候才能轮到我” 。
两年过去 , 师父把杨金礼叫到身边 , 决定带他一起修复 , “对待壁画一定要认真 , 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 ”十几年之后 , 杨金礼依然牢牢记得这句话 。
独立上手后 , 杨金礼开始体会到师父的良苦用心 。 “干这一行 , 真得磨性子 , 心要沉得下 , 屁股要坐得住 。 ”杨金礼说 , 莫高窟的壁画修复每年从3月开始 , 一直到10月 , 一个中等大小的石窟 , 一个修复团队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修复 。
- |生活这把刀,将她们的希望割下,而无情的结局终将她们逼向何方
- 武汉|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来了!关于就业,他们这样说
- |和田玉秋叶螳螂把件
- 香港|香港把握时代机遇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 |和田玉喜上眉梢把件
- |古龙太偏袒男主角了,对手明明武功比他们高却还是奇葩被整死
- 求职|“大学为什么不能把课排满,用两年学完四年的课,不就能早点找工作了嘛?”
- 教师|业务部做不出销售,把原因归结于人事部,这逻辑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 武汉|从天南海北来,到天南地北去:毕业季,他们在光谷找到“下一个位子”
- |实在太惊艳了!一小把珠子绣在布上,戴上让你气质非凡!(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