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及蓝天野一代( 二 )


北京人艺是中国戏剧领域实行斯坦尼表演理论的大本营之一 , 不仅导演焦菊隐对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专门研究 , 而且此时也有着迫切的需求 , ——因为北京人艺作为国家剧院 , 汇集了来自各地域、各种背景的戏剧人才 , 他们的表演方法各不相同 , 如何将这些演员整合在同一个舞台上进行表演 , 斯坦尼“体验式”的训练与表演方法便大显身手 。 在表演之前 , 演员们首先要体验生活、深入角色 。 然后通过角色阐述以及编演短剧 , 演员最大程度地改造自己 , 使自己与所饰演的角色合二为一 。 经过系统的探索与表演 , 斯坦尼的体系与方法成为中国话剧演员的主流训练方式 , 直至如今 。
在《茶馆》里 , 蓝天野饰演的秦二爷经历了少年、中年与老年三个时期 。 如果说1958年《茶馆》首演时的少年蓝天野 , 对于扮演秦二爷 , 他需要揣摩与体验少年秦二爷的心理与做派 , 老年秦二爷对他而言是一个尚难以企及的目标 。 但是到了1992年 , 当蓝天野最后一次演《茶馆》时 , 年龄与老年秦二爷相当 , 昔日擅长的少年秦二爷又对老年蓝天野提出新的挑战 。
|《茶馆》及蓝天野一代
本文图片

蓝天野饰演秦二爷
斯坦尼方法对于演员的要求 , 反过来又塑造了《茶馆》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极致描摹与复刻 。 演员们体验生活 , 抓住了这个行将消逝的社会的“尾巴” , 将之复现于舞台 。 这便成就了《茶馆》探索“话剧民族化”的另一途径:在戏剧舞台上塑造中国式的角色人物 , 描摹中国的风土人情 。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 , 《茶馆》的每一次重演宛如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的再现 , 戏剧不断地以现场的方式提示观众回到历史 , 历史也不断地参与着现实 。 《茶馆》的每一个经典场景、每一句经典台词 , 当它们在舞台上被表演、在剧院与屏幕前被观看时 , 就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共振”的契机 , 继续触动着不同时代观众的心弦 。 就这一意义而言 , 《茶馆》不仅是“经典”及“经典之历史” , 更是“时代之珍宝” 。
【|《茶馆》及蓝天野一代】在6月12日的《茶馆》演出里 , 即使隔着屏幕 , 观看直播的观众仍为濮存昕恰到好处地控制脸部肌肉以演绎老年感觉赞叹不已 。 《茶馆》的经典性对新一代年青演员无疑会构成“影响的焦虑” , 尤其是在“重塑往昔”时 , 《茶馆》的时空已然远逝 , 演员所面临的困境或许是只能如“文本再生”一般 , 在《茶馆》里体验《茶馆》 。 但是 , 《茶馆》又可视为表演的“试金石” 。 因为它是“时代之珍宝” , 是戏剧艺术的“教科书” , 完整展现了杰作的生成 , 并召唤着后来者的加入 , ——正如在天空中舞蹈的“黄金” , 迫使你“歌唱” , 使之臻于完美 。 (责任编辑:李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