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敦︱来武康路看张充和

第一次见冰逸小姐是2019年的秋天 , 拍卖季里南京的朋友曹军在北京鼓楼附近的时间博物馆里办书法展 , 宣传海报上冰逸是策展人 。 11月的北京天清气冽 , 风紧风慢 , 展览的开幕式放在室外 , 我披了羊绒大衣也难禁刺寒 , 冰逸真不怕冷 , 一袭罗裙 , 薄绫曳地 , 西方人的款式 , 东方人的细节 , 登台处狐裘横斜 , 致辞时玉臂偶伸 , 人如其名 。 开幕式上五湖四海来为曹军道贺的朋友多极了 , 我和曹军说他面子真大 , 曹军笑笑 , 抽口烟和我说:“要谢谢这位冰逸小姐 , 她的面子至少占了一大半!”
展览散场 , 世事未想 , 秋去冬来 , 转眼疫霾 。 家家闭户、人人自危的那几个月里 , 大家只能在手机上聊天 , 我和冰逸也偶尔互通讯息 , 先聊起健身 , 她是运动健将 , 然后又聊书法 , 聊绘画 , 聊起我的画廊 , 聊我办过的那些展览、展过的那些人物 。 聊到白谦慎先生 , 她说白先生是她的师兄 , 都在耶鲁跟过班宗华先生学艺术史 , 也都和张充和先生亲近 , 我问冰逸是不是也跟充和学过书法 , 她说充和总劝她好好写字 , “我太贪玩了 , 坐不住 , 总惹老人家生气” 。 简讯里我能读出她的懊悔和歉意 , “不过充和有一样本事别人都没学 , 我倒学会了 , 种花!下回来北京我带你看看我的院子 , 一百多盆花 , 美极了!”
|潘敦︱来武康路看张充和
本文图片

林曦绘张充和小像
|潘敦︱来武康路看张充和
本文图片

张充和行书临王羲之《孔侍中帖》及《忧悬帖》
我从没见过充和 , 却一直相信和她有些莫名的缘分 。 十多年前我跟着唐健垣先生学古琴 , 就听唐老师讲他在美国念音乐学博士的时候陪充和一起唱昆曲的往事 ,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 。 九十年代初白谦慎先生去了美国 , 直到2016年回国任教之前 , 白先生和充和的来往最多 , 白先生写充和的文章也多 , 《云庐感旧集》里的那篇《充和送我进耶鲁》写得最动情 , 《充和老师的家》收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掌故》第八集里 , 难得能让我们这些仰慕清芬的晚辈和充和走得更近 。 冰逸说她是1998年到的耶鲁 , 2003年离开 , 那段日子里她每周都会去看充和一两次 , 往往是上午 , 充和教她写字 , 她不学;教她作诗 , 她也不学;教她唱戏 , 她更不肯学 。 “总之传不了她的衣钵 , 那时候我太不听话 , 也太不懂事 , 有时候真的惹她生气 , 现在想起来 , 当时我要是乖一点 , 她是不是会高兴一点?”也许是和充和走得太近 , 冰逸说她熟悉的充和并不是那位别人口中的大家闺秀、民国才女 , 而是一个精神上十分干净、无比纯真的人 , “很奇怪 , 我离开充和的时候她都快九十岁了 , 但在我眼中 , 她就像一个少女 , 一个永远不会离开我们的少女” 。
我见过充和九十一岁时的照片 , 那是2004年 , 她最后一次回国 , 在北京和苏州小住 , 也先后在两地办了书法展 。 在北京充和住在崇文门的沈宅 , 沈从文已经过世多年 , 沈夫人、充和的三姐张兆和也在前一年下世了 。 前些年西泠拍卖上我见过那年她在北京写的扇面 , 墨色比她八九十年代写的那些字略淡些 , 笔力也略松 , 神采却不输 。 前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道先生编的《笙歌扶梦》 , 散记充和往事 , 我读完书发讯息给顾静 , 告诉她充和的弟弟张宗和生前在她供职的贵州师范大学教了二十多年中文 , 直到1977年过世 , 充和跟宗和最亲 , 1984年还去贵阳住了一个月 , 探望弟媳和晚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