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日长之至 , 日影短至 , 至者 , 极也 , 故曰夏至 。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 , 公元前七世纪 , 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 , 就确定了夏至 。 夏至之日 , 昼晷至极 。 此后万物繁茂生长 , 需雨水滋润 。 因此 , 夏至的午后或傍晚 , 常会有一阵雷雨 , 骤来疾去 。
夏至这一天 , 太阳到达黄经九十度 ,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 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 夜晚最短 。 之后的天气越来越热 , 很快就会进入“三伏” , 因此有着“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
夏至也属民间重要传统节日 , 古时称夏节、夏至节 。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 , 与亲人团聚畅饮 , 以避夏日酷暑 , 名曰“歇夏” 。 民间有夏至祭神祀祖、消夏避伏、吃面条、食粽子等习俗 。 一些地区还有送女儿、女婿度夏衣物的“送夏”风俗 。
一九二九 , 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 , 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 , 拭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 , 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 , 乘凉大佛寺
七九六十三 , 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 , 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 , 家家打炭墼
——陆泳:《吴下田家志》
和冬至数九一样 , 夏至这天也是夏日数九的开始 , 每九天为一个九 , 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 , 其中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 。
本文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 , 古时人们通过祭神祀祖以祈求灾消年丰 。 在江南一带 , 人们以新收获的米麦粥祭祖 , 让祖先尝新 。 浙江会稽一带 , 则用面食祭祖 。 在浙江东阳 , 农民要置办酒肉 , 祭祀土谷之神 , 还要用草扎成束 , 插在田间祭之 , 叫做“祭田婆” 。 在湖南醴陵 , 居民在夏至日祭祀土地神 。 明清时期 , 皇家在夏至这天于地坛举行祭地仪式 , 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自古以来 , 民间就有“吃过夏至面 , 一天短一线”“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 , 家家俱食冷淘面 , 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按照古时的风俗习惯 , 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 , 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 , 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 , 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
夏至食面 , 一般指的是面条 。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 , 如阳春面、菜熬面、肉丝面、油渣面、三鲜面、肉丝炒面、过桥面及夏季的麻油凉拌面等 。 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 , 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本文图片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 , 进扇及粉脂囊 , 皆有辞 。 ”夏至日 , 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什 。 扇 , 借以生风;粉脂 , 以之涂抹 , 散体热所生浊气 , 防生痱子 。
折扇古称腰扇 , 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 , 使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并能折叠的扇子 。
折扇在南朝时是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器具 。 唐宋时期 , 已有男性朋友间在夏至时节互赠折扇的习俗 。 到明清时代 , 则演化出女性之间 , 夏至节互赠折扇及粉脂囊的习俗 。 “扇”在汉字中与“善”同音 , 友人间互赠作画题字的折扇 , 既传递一份友善、又彰显各自的优雅风采 。
- |“国”字号荣誉!非遗项目《汉中藤编》正式授牌
- |湖湘物候记丨回望芒种:蓬勃盛夏,种下希望
- 北京人艺|记忆|毛时安:一个掌柜人的远行——小忆任鸣
- |西游记:为什么菩提祖师不准孙悟空提自己,缘于他一次惨痛教训?
- |夜读|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好
- 杨永华|黔行记·老区新颜|栽根村里笙管起 韭菜坪山中有好音
- |外国记者点赞青啤博物馆“文创+”
- |《秦岭记》小说试析
- |舞!新津非遗金华龙灯有了传承人
- 非遗文化|跟着“寻宝图”畅游宝藏姑苏 “非遗”保护新生态逐渐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