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古村落、百年老宅、老码头等体现文化特色的东西 , 正在慢慢消失 , 他呼吁都市多元文化应有本土文化的一席之地 。 “都市有高科技、摩登大厦、时尚潮流 , 也需要有人间烟火的民俗文化 , 那才是一个丰盛的生态 。 ”
近些年来 , 廖虹雷发现 , 越来越多深圳年轻人愿意开始关注他们所生活的土地:“希望这座城市一定要爱惜独有的、不可再生的文化 。 越是本土化的 , 就越有特色 , 越有本土特色的才是最正宗的 , 越是深圳的 , 就越是国际的 。 ”
为此他提出几点建议:要保护具有人文历史文化的村落、街区 , 即使达不到文物的级别;要保护广府和客家的文化 , 尤其是承载它们的围屋等建筑;要保护深圳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 。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任珺同样认为 , 谈深圳文化不能仅强调40多年的发展 , 讲文化脉络其实就是强调不能割断历史文化脉络 。
她所理解的文化本土性 , 一是要能突出地方特色 , 为多元文化增色;二是要能深耕地方融入生活 , 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 文化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 , 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就失去了生命力 。
比如2020年底 , 深圳市被国家文旅部非遗司列为第二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 。 “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能进入群众文化生活 , 是需要社区居民对非遗传承、传播的积极参与 。
兼容并包塑造“深圳范”
阅读是当前深圳最突出的文化标签之一 。 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之城” , 深圳正以这张名片与国际对话 。 “深圳正在依托各种平台和硬件投入 , 举办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 , 从中逐渐淘洗出一些优质品牌 , 形成对内凝聚、对外吸引的效果 。 ”文化学者、深圳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南翔告诉采访人员 , 图书馆每周末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中心书城的周五书友会、读书月期间散布在各个街道社区的讲座等活动效果明显 , 提高了市民的审美鉴别能力 。
南翔认为 , 和阅读一脉相承 , 文化培育也是一件百年树人的事 , 需要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携手 。
从长远来看 , 市民文化素质素养的培养过程也是不断摸索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 , 很多东西不能操之过急 , 应警惕宣传口号式的推广 , 而需要做一些扎实的工作 。 文化在慢慢流转过程中 , 真正深入到家庭、个人的生活时空中 , 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 才会成长出一代代接力的涵养和品质 。
“深圳文化发展也正是依靠着各类文化主体的自我成长和社会参与 。 ”任珺认为 , “来了就是深圳人”体现了深圳文化的包容性 。 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才汇聚得越多 , 就越有可能诞生新的文化需求和生产 , 这是激发新文化的重要原动力 。
这种包容性并不是以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 , 而是在不断学习及交流互鉴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 这种包容性更强调激发各类主体的参与性 。 因为大家来了就参与到深圳建设之中 , 这种身处其中和置身事外是不太一样的感受 。 自觉、主动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 , 很自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
任珺认为 ,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机制和制度上予以保证 。 围绕城市核心新兴产业深度介入全球产业价值链条 , 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创造价值 , 是深圳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 厚植和培育文化治理的社会主体力量 , 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 解决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的迫切需要 。
“我们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需要以市民文化权益实现为最终导向 , 也需要在具体实施中将参与、公平、效率、透明、回应等价值在实践中予以体现 , 反映出更有弹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由人出发的善治 。 ”这是先行示范区文明典范对标全球 , 提供深圳经验所需要着力的地方 , 任珺说 。
- 贷款|医学出现“怪相”,毕业后大多数人都拿不到执业,不少人考虑转行
- 德甲|聚焦大学生就业,《闪闪发光的你》投行季把开播发布会办成了“职场分享课”
- |这种鱼能清热去火,很有营养,但却遭钓鱼人“嫌弃”,这是为何?
- |小小说:钓鱼钓了个“金龟婿”
- |古人那些香香的事儿(十二)
- 非遗|喜讯!连州“唐氏根书”列入清远市非遗名录
- |职场上,有哪些“通病”是导致混得差的原因?这5点值得思考
- |让专家都叹为观止!继妃墓出土的逆天“女性用品”究竟是何物?
- 紫罗兰翡翠|? 百万级木那翡翠原石,一刀是否能“功成名就”
- 本科生|“国家认可,企业不认可”本科生找工作被淘汰,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