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鱼指的是谁?西施为何被称为沉鱼?


沉鱼指的是谁?西施为何被称为沉鱼?

文章插图
沉鱼西施: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
西施为何被称为沉鱼?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 。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 。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 。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 。”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 。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 。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 。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 。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 。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 。历史上萧山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诸暨和山阴三县其中两地或者三地共同管辖 。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 。
春秋战国时期,萧山尚未建县,当时西施故里苎萝村属于诸暨管辖,西施是临浦人,但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她也是诸暨(此诸暨已非今诸暨)人 。诸暨利用西施搞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可以理解,确实西施生长的地方与诸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真正西施之生长与生活的地方绝非现在的诸暨城南,而是萧山临浦苎萝村(历史上称作苎萝乡西施里) 。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 。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苎萝乡施家渡(现临浦施家渡村,位于苎萝村附近) 。
在临浦悠悠的西小江经麻溪桥进入临浦,向西北流至浴美施桥,此流段亦唤作“浣纱溪” 。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商贾贸易频繁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 。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家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 。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 。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 。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 。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 。现今仍然保留了明代弘历年间的遗物“古浴美施闸”刻石,西施其人其事在当时已经流传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