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下了几次?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事迹介绍( 二 )


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 。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 。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
【郑和下西洋下了几次?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事迹介绍】“姚广孝参与了第三次下西洋,迎回了佛牙,这说明第三次下西洋显然是朱棣事先计划好的,否则就不会派出姚广孝这样级别极高的官员 。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迎佛牙’!”有学者如是分析 。至于朱棣为什么要派遣船队,不远万里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更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朱棣是篡建文帝的位上台的,他劳师动众迎回佛牙,一个主要用意可能是为了证明他的正统地位,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这种做法,前代的帝王就曾经用过 。
第四次下西洋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
第五次下西洋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
第六次下西洋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
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 。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 。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 。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 。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 。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 。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