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八 )


《易》 曰:“观乎天文 ,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下 。 ”况书之为妙 , 近取诸身 。 假令运用未周 , 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 , 已浚发于灵台 。 必能傍通点画之情 , 博究始终之理 , 镕铸虫篆 , 陶均草隶 。 体五材之并用 , 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 , 感会无方 。 至若数画并施 , 其形各异;众点齐列 , 为体互乖 。 一点成一字之规 , 一字乃终篇之准 。 违而不犯 , 和而不同;留不常迟 , 遣不恒疾;带燥方润 , 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 , 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 , 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 , 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 , 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 , 违钟张而尚工 。 譬夫绛树青琴 , 殊姿共艳;隋珠和璧 , 异质同妍 。 何必刻鹤图龙 , 竟惭真体;得鱼获兔 , 犹恡(lin4)筌蹄 。
译文:
《易经》上说:“观看天文 , 以便察知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 , 可以用来教育和治理天下 。 ”何况书法所谓的奥妙 , 都是取自身边的某些事物 。 假使运用得不是很周全 , 那也是研究这些奥妙的工夫还不够深;而书法家在挥洒自如波澜翻卷的时候 , 正是心里喷发出的洪流 。 必须搞清点画之间的关系 , 广泛研究开头与结 尾的缘由 , 融合虫书、篆书 , 归纳草书、隶书 。 体察用五种材料制作器物 , 仪态和形状变化万千不可穷尽;象各种乐器演奏乐曲 , 带给人们的感受美妙无穷 。 至于写字 , 几个笔画结合在一起 , 它们的形状各不一样;几个点儿并列 , 每个点儿的体态又不相同 。 一点儿要成为一个字的规矩 , 一个字要成为整篇作品的准则 。 笔画虽有违常规但又不相互侵犯 , 和谐相处又不雷同;留笔不要长久迟缓 , 遣笔不能恒久疾速;象带子的笔画要用躁笔 , 写方笔要用润笔;墨汁将要浓的时候又要变成枯笔;不使用方尺圆规也能写出比较标准的方笔和圆笔 , 丢弃钩环绳线依然写就合乎要求的曲笔和直笔;忽而明显忽而虚无 , 一会儿行笔一会儿藏笔;穷尽各种变化于笔端 , 结合现实情调于纸上 , 心和手紧密结合在一块 , 忘记了楷书规则;自然可以背离羲献的法则而不失误 , 违背钟张的规范而仍得工巧 。 譬如绛树、青琴两位女子 , 虽然容貌不一样但都很漂亮;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这两件宝物 , 形质虽异却同样艳丽 。 何必刻意画鹤图龙 , 竟然惭愧真体 。 捞到了鱼 , 猎得了兔 , 又何必舍不得捕获用的工具 。
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本文图片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 , 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 , 然后议于断割 。 语过其分 , 实累枢机 。 吾尝尽思作书 , 谓为甚合 , 时称识者 , 辄以引示:其中巧丽 , 曾不留目;或有误失 , 翻被嗟赏 。 既昧所见 , 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 , 轻致陵诮 。 余乃假之以缃缥 , 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 , 愚夫继声 , 竞赏豪末之奇 , 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 , 似叶公之惧真 。 是知伯子之息流波 , 盖有由矣 。 夫蔡邕(yong1)不谬赏 , 孙阳不妄顾者 , 以其玄鉴精通 , 故不滞于耳目也 。 向使奇音在爨(cuan4) , 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 , 凡识知其绝群 , 则伯喈(jie2)不足称 , 伯乐未可尚也 。 至若老姥遇题扇 , 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 , 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 。 夫士屈于不知己 , 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 , 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 , 蟪蛄不知春秋 。 ”老子云:“下士闻道 , 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 。 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