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进教案策略怎么写( 二 )


案例二:
师:听了大家的一席话 , 我隐约觉得你们的观点是对的 , 光应该是直线传播的 。我们来试着做一个实验证明这一点 。
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材料(教师随机出示) , 分别是一个蜡烛 , 三张有小孔的纸 , 一实验:通过三个小孔观看烛光
5、规定时间 , 提供材料 , 学生实验 。
6、师:请组长保管好材料 , 等一下我们还要继续实验 , 现在请各组代表来汇报一下刚才的实验情况:你们做到了吗?是怎样做的?(三个小孔对齐;或是先让光先通过一个小孔 , 再调整第二个小孔的位置 , 让光通过它 , 然后再调整第三个小孔的位置 , 直到看到烛光 。)
7、师:这个过程容易吗?你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8、第二步实验要求:刚才大家的实验都做的非常好 ,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做这样的一个实验 , 还是用这些材料 , 摆好刚才的造型 , 再慢慢移动其中的第二张或第三张纸 , 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9、学生实验 , 组织反馈:在刚才的实验你观察到什么 , 这说明了什么?(讲解:当三个小孔对齐时能在屏上看到手电筒的光 , 当移动第二张或第三张纸 , 光斑相应的出现在第二张或第三纸上 , 原因是光是直线传播的 , 当它被移动的纸挡住时 , 就无法照到屏上 , 因为它不会拐弯 。当纸继续移动 , 不再遮挡光线时 , 光又透过两张纸的小孔 , 照在最后的屏上 。)
分析:《有效教学艺术》谈到设问问题应是具有训练能力价值和开发学生潜能价值的学习性问题 , 并以此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 。通过对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提问 , 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为什么说光是沿直线传播 。对于学生谈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不是直接简单地说对或错 , 而是学生自己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 怎么去解决 。借助有效地设问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提升其智能 。在设问教学中评价学生时 , 发现学生的“亮点” , 从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给予评价 。是评价的过程成为进一步帮助、指导和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 , 是评价真正成为设问教学的必要构成 。
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材重点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很多学生只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 , 但不知道怎么去验证这个知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 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 , 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 , 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 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 , 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 , 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 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 , 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 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 , 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 , 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 。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 , 做好观察记录 , 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 。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 , 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 , 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 , 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