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和舞蹈结合怎么写( 二 )


1武术与舞蹈的概念 武术——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 以技击性为本质属性 ,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 , 注重内外兼修、武德兼备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舞蹈——舞蹈以感性为主导 , 是理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
它以意蕴、情趣取胜 , 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炼的产物 , 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外之象 , 景之外景” 。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 , 被称为“艺术之母” 。
2武术和舞蹈融合的基础 2.1武术和舞蹈的同源性 “源” , 顾名思义 , 即是指的起源 。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 , 曾以《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说明武术和舞蹈具有同源性 , 尽管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描述并不能作为界定武术和舞蹈的依据 , 但是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牵引至此 。
实际上 , 武术与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劳动和宗教意识 。武术是古人为了生存 , 为了要解决食的问题 , 同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进行自卫而常与野兽搏斗的生存技巧 。
在闲暇时的庆典或祭奠场合 , 人们将这种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断积累的进攻防卫经验一一模仿再现出来 , 就有了武术的萌芽阶段 。而舞蹈呢 , 则是原始社会中人们有节奏的模仿鸟兽的动作和形态 , 表现出他们对自然斗争之胜利的喜悦 。
正如普列哈诺夫曾说“舞蹈自身是劳动者动作的单纯再现” 。由此可以看出 , 不管是武术的“武”还是舞蹈的“舞” , 它们都起源于原始的生活 , 原始的与野兽有关的狩猎生活 , 只是各自的主体不同 , “武”主要是以人为主体的攻防动作的再现;“舞”则主要是以野兽为主体的攻防以及生产劳动动作的模仿 , 它们都是一种动作模仿的形态 , 都是以套路的形式表达武(舞)者内心的情感 。
这种原始的共源性是武术和舞蹈融合的开始 。2.2武术和舞蹈的同质性 所谓的“质”是指武术和舞蹈的本体特质 , 也即是指它们的形式美、骨感美、意境美、“圆”的美—— “美”是武术的灵魂 , “美”是舞蹈的生命 。
2.2.1形式美 武术和舞蹈同为身体表现艺术 , 他们在表现审美功能上具有同一性“形式美” 。以武术的套路来看 , 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特色 。
虽然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是以格斗为基础 , 但经过提炼 , 进行有机、合理的组合后 , 演练中除了体现它的攻防含义 , 套路中意识、呼吸、动作有机配合 , 使得它动则快速有力 , 静则稳如磐石 , 动静有韵味 。同时武术的“精、气、神”也体现出英武、阳刚之美 , 使人感到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
舞蹈作品要求结构的章法、布局 , 筋脉相连 , 疏密得当;节奏错落变化 , 多样而统一;性格与风格互为照应 。一个好的作品 , 或诗人感到生气盎然 , 神采奕奕;或雄浑、豪放;或飘逸、俊秀等不同风格的美 。
2.2.2骨感美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 武术和舞蹈都要求有“骨感” , 他们在叫法上虽然不同 , 但本质上的追求是一样的 , 舞蹈的骨感体现演员的内心刻画上 , 演员表演的有深度 , 给人的感觉就有力度 , 就是有骨感;表演肤浅则给人的感觉就肉 , 就没有骨感 。武术的骨感就是功夫 , 有骨感的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套路神形兼备 , 没有骨感的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套路给人感觉是花拳绣腿 , 中看不中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