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传承怎么写( 三 )


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 。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 。
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 。”
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 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 。
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 。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
秧歌的仪式 一些偏远山区凡闹秧歌必先祭瘟,然后是跑院禳瘟 。秧歌结束时(一般都在日落之后),要举行送瘟仪式,由社家事先制作一只小船,多为高粱秆扎成,并糊上白纸 。
讲究的地方则用木头做成 。船上置灯和一纸人,象征瘟神 。
或只写个牌位“瘟神老爷之灵位” 。由秧歌队护送至河边,人们梵香叩拜之后 。
伞头唱一首送别秧歌,当即将纸船放入水中漂走 。这和古代的驱傩仪式非常相似 。
秧歌与插秧与插秧的关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它与稻田插秧的关系 。但是,在没有水田、不种稻、不插秧的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于南方 。
这说明,北方的秧歌与插秧无关 。南、北方“秧歌”名同实异 。
南方“秧歌”乃插秧时演出,以“歌”为主,而北方则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装表演 。流行于三北地区的、在元宵节时化妆表演的秧歌,与种稻插秧时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 。
它们使用同一名称,只不过是由于语音相近而比附的结果罢了 。后文讨论的秧歌,除特别注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
秧歌的历史: 据《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从秧歌发展、演变成的戏曲剧种,在全国剧种中所占的比例之高,是相 。
4.关于秧歌的介绍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拓展资料: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 。
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秧歌”的起源,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 。
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阁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