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用大篆怎么写

1.秦字用大篆怎么是写的小篆
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 , 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 , 匀圆齐整 , 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 ,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 ,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 皆取史籀大篆 , 或颇省改 , 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 , 即小篆代表作 。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 , 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推行“书同文 , 车同轨” , 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 由丞相李斯负责 , 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 , 进行简化 , 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 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 , 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 , 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 , 形式奇古 , 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 , 印章刻制上 ,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 , 一直采用篆书 , 直到封建王朝覆灭 , 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
[编辑本段]秦小篆
概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 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 , 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 , 会融各地书风而成 , 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 , 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 , 但仍算少 , 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 , 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 , 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 。
发展:周朝自平王于公元前77O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后 , 五百余年 , 经历了诸侯兼并的春秋时期和七国争霸的战国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 , 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 。据史料记载 , 当时“宝”的写法 , 就有194种形态 。“眉”字的写法有104种 , “寿”字的写法 , 也有百种以上 。有的字体柔婉流动、疏密夸张 , 有的体势纵长 , 有的结构狂怪 。这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 , 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 但对思想交流带来了不便 。
公元前221年 , 秦始皇统一天下 , 为了有利于统治 , 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 , 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 ,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秦文是沿袭西周的文化传统 , 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 , 故秦文又称“秦篆” , 后人又用“小篆”称之 , 以与“大篆”区别 。《峄山刻石》 , 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峰山(山东峄县境)时刻立的第一块石刻 。《泰山刻石》 , 是在此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刻立 。《琅琊刻石》(山东胶南)、《芝罘刻石》 , 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于芝罘山(山东烟台市西北)刻立 。
《碣石颂》 , 是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所立 。
《会稽刻石》 , 是始皇三十六年(前210年)第五次巡行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刻 。这些刻石都是标准的小篆书体 , 相传为丞相李斯所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