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的草字怎么写

1.行书的草字怎么写行书“草”字的写法是行书是一种统称 , 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 ,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 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 , 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
行书的起源1、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 , 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 , 即正书之小讹 , 务从简易 , 故谓之行书 。”由此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 。
2、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 , 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 , 传秘书 , 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 , 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 , 采张芝法 , 以凯法参 , 更为草稿 。
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 , 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
相闻者 , 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在汉末 , 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 , 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 , 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 , 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的书写特点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 , 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 , 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结构特点;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
代表人物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 前人以“龙跳天门 , 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 , 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 , 写得劲挺奔放 , 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
2.草体怎么写草体 , 是汉字的一种书体 。形成于汉代 , 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 , 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 , 笔势流畅 , 代表作如晋代 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 ,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 , 笔势狂放不羁 , 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 从此草体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草体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始于汉初 。当时通用的是“草隶” , 即潦草的隶书 , 后来逐渐发展 , 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 , 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 , 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 , 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
草体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章草起于西汉 , 盛于东汉 , 字体具隶书形式 , 字字区别 , 不相纠连;今草起于东汉末期 , 风格多样 , 笔势秀丽 , 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擅长今草 , 现代林散之、余任天先生亦精此道;狂草亦称大草 , 笔意奔放 , 体势连绵 , 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 , 怀素僧《自叙帖》等等 , 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 , 不相连接 , 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 , 大草纯用草法 , 难以辨认 , 张旭、怀素善此 , 其字一笔而成 , 偶有不连 , 而血脉不断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 , 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 , 字迹清瘦见形 , 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 。张旭字形变化繁多 , 常一笔数字 , 隔行之间气势不断 , 不易辨认 , 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 , 忧悲愉佚 , 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 , 而有动于心 , 必于草书挥毫发之” , 故学张旭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