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音乐结构怎么写( 六 )


——在早期的交响乐,如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初期作品,所转的新调常是属调,或者若原调是小调便转入关系大调 。后来贝多芬把转到新调的范围扩大 。
19世纪后期交响乐作曲家都是采用他的方式 。(3)在新的调上先披露出第二主题(或更确实地说,一组主题),然后继续下去,直到现示部分全部完结 。
在早期交响乐曲现示部分完结在有双纵线并有反复记号之处,反复后即进入发展部分并不分开 。发展部分(亦称“自由幻想”或“发挥乐段”): 这一部分是把已经披露出来的主题给予各种各样的发展——即依作曲者的意愿与创作手法,把旋律、节奏与和声性格化,使用不同的风格与组合,常时运用着转调和离调,没有任何具体条律规则能规定这种表现的方式 。
例如贝多芬《第八交响乐》的第一乐章,发展部分是简单地全部基于一个从主题中取出的单纯音型(figure) 。在《英雄交响乐》中,实际上所有主题的材料,都在那具有空前力度和精巧的发展部分中表现无遗 。
再现部分: 再现部分一如现示部分,不过这次不论是在第一主题或第二主题,主调总是占着优势 。结尾乐段可能很简单,也可能是有着动人的势力和较长的长度 。
例如在贝多芬的《瓦特斯坦因奏鸣曲》(Waldstein Sonata)和《英雄交响乐》中,它便是有活力,新鲜的发展乐段 。这部分一般是依照它和整个乐章的比重来决定 。
第二乐章 慢乐章 。这个乐章有不同的情形:—— (1)完整的第一乐章形式 。
由于这曲式太长,所以采用的人不很多,但无论如何是常见的——如贝多芬D调第二交响乐,降B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2号和106号 。(2)缩小的第一乐章形式 。
——即奏鸣曲式省略了发展部分,现示部分完结后又即刻重新回到现示部分,如循环地在转圈子,或者是由少数小节的通过乐句接连起来,这是莫扎特在慢乐章最欢喜使用的形式 。贝多芬也是一样,他的D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31号第二曲 。
(这种乐章的类型实际就是扩大了的“二部形式”) 。(3)附有结尾乐段的扩大三部形式 。
本身是一个复合的单位,每一部都是三重的结构,极似完整的二部或三部形式 。这是贝多芬在他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最爱用的形式 。
(4)某种有插入句(Episodic)的结构形式 。在这种形式里,中心主题一次一次重复出现 。
中间有在风格上和调方面与中心主题形成对比的插入句加入——事实上,它是一种回旋曲(Rodndo)的样式(回旋曲式将在终乐章一段中说明) 。海顿常用这形式,贝多芬也用(第四和第五交响乐C小调奏鸣曲,作品13号) 。
(5)主题和它的变奏(Variations) 。—在第九节有较详的说明——这形式较其他曲式所用的为少,但并不是没有(海顿的《帝王四重奏》,贝 。
6.交响乐曲由什么组成交响乐,或称交响音乐,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型管弦乐队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的所有器乐作品 。
交响乐一词,最初的用法也比较混乱.从字源上看交响乐的希腊原文仅是“一起”(syn)“发出声音”(phone)的意思,中世纪时则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包括早期对声乐或器乐作品,或某些乐器(如风笛和手风琴)上若干个音的和谐结合 。十六世纪末,在戏剧(包括歌剧和神剧)作品中插入的任何乐器不合奏段落,都叫做交响乐 。
同今天的概念相近的交响乐,是在音乐风格的变换、即巴罗克风格日趋衰落和古典风格蓬勃兴起的这一交替之中产生的 。那是在十七、十八世纪,Symphonia同Sonata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互相影响,以至于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最后定型的Sonata(即今译奏鸣曲),专指用一件乐器(如羽管健琴)或两件乐器(如小提琴和羽管健琴)演奏的多乐章作品,用三件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叫三重奏曲,用四件乐器叫四重奏曲,用五件乐器叫五重奏曲,而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则叫交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