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这四个字用小篆怎么写

1.李斯写的峄山刻石用的什么文体【峄山刻石这四个字用小篆怎么写】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 。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句 。宋代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称长安本,其后全国据此翻刻9种之多 。今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邹县志·古迹卷》记载甚详:“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
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 。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但与琅邪、泰山相较,仍不免有「优孟衣冠」之诮,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但秦代的遗本已然很少,即使如此亦不能轻易舍去不用,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确与琅邪等异趣 。
2.峄山刻石的相关介绍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