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这四个字用小篆怎么写( 二 )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城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勒石于峄山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 。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 。书法造诣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
3.用峄山刻石 写成古诗词怎么查字 急用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
’臣昧死请 。制曰:“可” 。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
4.李斯 峄山刻石翻译要白话译文还是要原石释文?
其实这篇文章字面上也很好理解,不用翻译 。
附原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
臣昧死请 。制曰:可 。
5.秦字用大篆怎么是写的小篆
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如图),即小篆代表作 。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