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14)
03 再来看海德格尔对《老子·十五章》的解读
我们再来看海德格尔对《老子·十五章》的解读 。 对于《老子·十五章》 , 海德格尔只是对其中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作了解读 。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意思是: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 , 让它慢慢澄清;谁能使安定变动起来 , 让它慢慢新生 。 由于该章的主旨是对“善为士者”(《老子·十五章》)也即得道者的描述、赞美 , 可知 ,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也是对得道者的描述与赞美 , 只不过故意用了疑问的语气 。 这样 , 从浑浊(浊)走向清澈(清)的条件虽是安静(静) , 从安定(安)走向新生(生)的条件虽是变动(动) , 而能够使浑浊通过安静走向清澈、使安定通过变动走向新生的则是得道者 。 这样 , “浊”、“清”、“安”、“生”都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 , 与“物”无关 , 老子强调的是“清”与“生”及其对于人生的价值 。
根据萧师毅的回忆 , 海德格尔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很感兴趣 , 还请萧师毅将其用中文书法写出来 , “文本中所没有的‘天道’两字 , 也被当作装饰的横批写在中间” 。 萧师毅于是“细心地给予每个字以词源的解释” , 以使海德格尔“能详尽地理解” 。 萧师毅对其的“字义解释是:‘谁能安定污浊 , 而逐渐使它变清?谁能鼓动寂静 , 而逐渐带给它生气’” , 海德格尔则“对这话想得更远 , 他认为澄清(clarifying)最终能将某物带入光明 , 在静息之中的微动能使某物得以存在” 。 海德格尔在1947年10月9日写给萧师毅的短信中 , 又将其翻译为“谁能宁静下来 , 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 , 以致它能发出光明?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值得注意的是 , 海德格尔在翻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之后 , 还翻译了“天道”二字 。
通过比较萧师毅与海德格尔的译文可以看出 , 海德格尔并没有受到萧师毅译文的影响 , 由此也可以推论 , 萧师毅“细心地给予每个字以词源的解释” , 也没有对海德格尔产生实质性影响 , 反倒是萧师毅所写的“天道”二字对海德格尔似有某种启示 。 海德格尔的译文应该是在参考各种德文译文的基础上 , 加上自己的直观判断、感悟 , 所进行的再“创造” , 这种再创造突出地体现在道路(Weg)、存在(Sein)这两个范畴的“引入” , 而道路(Weg)、存在(Sein)分别是老子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范畴;这种再创造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浊”、“徐”等词语的无视 。 因此 , 我们在此不必在意、评价萧师毅译文的质量 , 也不必知晓萧师毅是如何向海德格尔解释每个字的“词源”的;我们可以直接从海德格尔的译文入手 , 分析海德格尔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解读 。 海德格尔的译文在这里就是对原文的解读 。
海德格尔认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对道或曰天道的描述 , 虽然其所用的是疑问语气 。 由于老子的道是本原、本体 , 道既是“物”的生成者、“物”之“母” , 又是“物”存在的根据 , 道的本原性、本体性是通过道、物的如上关系展现出来的 , 海德格尔于是在译文中“加入”原文中本来没有的“某物(etwas)” 。 结果是 , 原文所讨论的得道者“能浊以静之徐清”、“能安以动之徐生” , 变成了讨论道或曰天道“能浊以静之徐清”、“能安以动之徐生”;原文所讨论的得道者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 , 变成了讨论道或曰天道的情形、道物关系 。 海德格尔在译文中“加入”“某物(etwas)” , 是其独有的“创造” 。 那么 , 为什么萧师毅的译文中没有“某物(etwas)而海德格尔敢于“加入”?为什么原文明明是讨论得道者 , 海德格尔译文解读成讨论道或曰天道?这得回过头来看萧师毅用中文给海德格尔书写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由于是竖着写的 , 有“对联”的意味 , 萧师毅于是将“天道”作为横批写上去 。 本来 , “天道”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没有任何关系 , 加上去作为横批仅仅是为了“装饰” , 所以 , 萧师毅翻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时 , 没有将“天道”与其相联系 。 可是 , 海德格尔不这么看 。 在他的思想世界里 , “天道”既然能做“横批” , 二者即使说不上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 也定有某种联系 。 于是 , “天道”被带入关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翻译”、解读 , 让海德格尔感到困惑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中的“孰” , 也就有了“答案” 。 这个“孰”就是道或曰“天道” 。 这样 , 原本是关于得道者的描述 , 就被解读成关于道或曰“天道”的描述 。 “翻译”时 , “某物(etwas)”就顺理成章地被加入 。 相应的 , 道路(Weg)、存在(Sein)就被“引入” 。 因为在海德格尔那里 , 老子的道(Tao)原本就是“道路(Weg)” , 老子的道(Tao)与其所谓的存在(Sein)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 少点|刘先银作品《注目礼的意蕴》致敬经典:通往幸福的喜悦-彼黍离离此何人哉
- 生活|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注目礼的意蕴》32自22吾19我:百姓皆谓我自然
- 生活|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古代曾被骂“下九流”的2种职业,如今备受追捧,从业者富得流油
- 元亨利贞@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 观点评论|刘先银经典点说剧本与小说《注目礼》时间哲学:管住情绪,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 富得流油@老年间,骗术最高的境界莫如“师姑钓”,一旦上钩,必定财色兼丢
- 意蕴|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目之以为鼎:燃木煮食,化生为熟,除旧布新
- 刘先银|刘先银序言:贾育平摄影《不易忘却的光影》纪录东方《艺和色》对话韦艺和
- 传统|刘先银经典点说景喜猷书法书贵瘦硬方通神,黄庭坚赋予了草书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