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得流油|刘先银逻辑解析《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20)


海德格尔把老子之“道”译为“道路” , 又批判把“道路”理解为“连接两个位置的路段” , 很可能与雷缪萨有关 。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论及“道家”、论及老子 , 提及雷缪萨的观点 。 他说:“据雷缪萨说 , ‘道’在中文是‘道路 , 从一处到另一处的交通媒介’” 。 如果真的与雷缪萨有关 , 那么 , 雷缪萨将“道”译为“道路”为海德格尔所承继 , 雷缪萨将“道路”理解为“从一处到另一处的交通媒介”被海德格尔所抛弃、批判 。 不管怎么说 , 将“道”译为“道路”并非海德格尔首创 。 需要指出的是 , 黑格尔将“道”理解为“理性” 。 他说:“这派(指道家——引者注)的主要概念是‘道’ , 这就是‘理性’” 。 即便在引用雷缪萨的说法之后 , 他依然从中“品味”出了“理性”:“据雷缪萨说 , ‘道’在中文是‘道路 , 从一处到另一处的交通媒介’ , 因此就有‘理性’、本体、原理的意思” 。 而黑格尔对于“道”的这种理解 , 恰是海德格尔所反对、批判的 。
海德格尔认为“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 , 这无疑是正确的;海德格尔认为“道”的原义或曰本义是“道路” , 也没有错 。 而且 , 他将老子之“道”翻译、理解为“道路” , 可谓抓住了“道”的本义 。 但是 , 老子的“道”与作为“道路”的“道”是否有着内在关联呢?国内研究道家、研究老子的学者几乎都认为二者有着内在关联 , 认为老子之“道”是对“道路”之“道”的形上化、哲学化 。 不过 , 很少有学者认为老子之“道”就是“道路”之“道” , 这表现在对《老子》文本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上 , 大概不会有学者将老子之“道”译成“道路” 。 老子曰:“道常无名”(《老子·三十二章》) , “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 , 明确指出“道”“无名” , 也即没有任何名称 , 并解释“道”之所以“无名” , 在于其“隐”而不显 。 这表明 , “道”并不是“道”之“名” , 不可以从作为“名”的“道”的维度理解作为“实”的“道” , 也就是说 , “道”之名与实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 。 “道”无名 , 为何命名之为“道”?实乃为了表达的需要 。 所以 , 老子曰:“吾不知其名 , 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 由于“道”无名 , 所以 , 老子在其著作的开头即曰:“道可道 , 非常道”(《老子·一章》) , 提醒人们 , 通常意义上的“道”是道路之“道” , 是可以言说的 , 而他所谓的“道”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道” , 是不可以言说的;人们不可以用通常意义以上的“道”来理解他所谓的“道” , 因为前者是经验性的、有限的存在 , 是连接两点之间的路段 , 后者是超验的、无限的存在 ,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发生处 。 这么说 , 海德格尔将老子之“道”翻译为“道路” , 应该说是欠妥的 , 最好的翻译应是音译 , 译成Tao 。 可是 , 海德格尔认为老子之“道”不是“连接两个位置的路段” , 是具有无限的、原初的生成性的存在 , 却是准确的 。
国内研究海德格尔的学者对海德格尔将老子之“道”翻译为“道路”持有不同态度 。 《语言的本质》的中文译者孙周兴在翻译完以上所引的那一段之后 , 特意出注曰:“海德格尔在此建议以德语的‘道路’(Weg)一词来翻译汉语思想中的‘道”(Tao) , 可谓匠心独具” , 掩饰不住自己对海德格尔的这种译法的赞赏 。 孙周兴的赞赏 , 是因为海德格尔“找到”了“道”的本义 , 也是因为对老子之“道”的德文翻译超越了“格义”式的比附 , 终于进入了其中文语境 。 《海德格尔论东西方对话》的作者马琳则对此表示异议 。 他说:“我们可以说 ,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指引词是不可翻译的 。 然而 , ‘真切地说’ , ‘道’指示(bedeutet)道路 。 因此 , 道路可以说是‘道’的指称(Bedeutung,reference) 。 但是 , 我们不能把道完全等同于道路 , 道亦不可毫无限制地与道路相互替换 , 它具有与道路不同的意义(Sinn,sense) 。 ”马琳的异议 , 是因为“道”的本义虽是“道路” , 但是 , 老子之“道”的含义则不是“道路” , 至多与“道路”有某种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