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真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真理标准( 二 )


实践是检验真理、也是区分真理和谬误的最终标准 。 人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 , 真理具有价值属性 , 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 真理的科学性是指它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正确认识;真理的价值性是指真理具有满足主体的需要 , 指导主体正确进行实践的功能 。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absolute truth and relative truth)表示真理发展过程的两个哲学范畴“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相对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体的相对正确的反映;这些反映愈来愈正确;每一个科学真理尽管有相对性 , 其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列宁全集》第18卷第323页)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 , 而是从总体上或某个具体阶段上对真理发展状态的动态描述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几种意义上使用过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
(1)以绝对真理指认识中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 , 即客观真理 。 又称真理的绝对性 。 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相对主义真理观时 , 明确指出“当一个唯物主义者 , 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 。 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 , 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列宁全集》第18卷第133页) 。
(2)以绝对真理指体现思维的至上性的对整个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 , 以相对真理作为这个过程的某一阶段上可以获得的具体事物的真理 。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 ,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都有多处的论述 , 这一用法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对哲学范畴的基本含义 。
(3)绝对真理指人对客体的某一方面或属性的永恒正确的认识 , 即永恒真理 。 真理的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内在矛盾紧密相联的 。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 同样又是不至上的 , 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同样又是有限的 。 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来说 , 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 , 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 “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 , 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7页)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 ,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 所谓“确定”的 , 就是说两者是有界限的 , 不能抹杀绝对和相对的区别 。 所谓“不确定”的 , 就是说它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 , 而是历史地变化着的 。 列宁说“这种区分正是这样‘不确定’ , 以便阻止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 , 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的东西;但同它又是这样确定’ , 以便最坚决果断地同信仰主义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 同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们的诡辩划清界限”(《列宁全集》第18卷第137页) , 正确地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 对于反对和防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 对于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都是极为重要的 。
真理标准(criterion of truth)检验和判断主体认识与认识的客观对象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可靠性)的标准 。 在哲学史上 , 各派哲学的真理标准观各不相同 。
有的认为理念是万物的尺度 , 是决定真理的标准(柏拉图);有的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的智者派代表普罗塔哥拉) , 人的感觉、人的意识本身就是断定真理的尺度;还有人把理论的清晰明白、自我体验、主观效用作为真理的标准;宗教神学家则断定“上帝的真理是衡量一切真理的标准”(托马斯·阿奎那) 。 主观唯心主义者或客观唯心主义者都是在认识本身中寻找真理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