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赠太傅|苏轼:人生至高的境界,只有朋友,没有敌人
文章插图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苏轼写下这首《自题金山画像》,随后溘然长逝。
苏轼这一生,三起三落,遭遇过政敌的非难,也承受过刻骨的背叛。
但在他心里,从未对任何人有过怨怼,无论何种境遇,于他都是一种经历。
既过之事,不问;过往恩怨,释然。
01
- 心中无怨,便可无敌。
那一年,苏轼20岁,章惇22岁。
两人同样年轻气盛,抱负非凡,上京赶考时,因为同样的目标,很快便引为知己。
那时的苏轼温和豁达,章惇也还是个直率的青年,两人时常一同游山玩水,抵足而眠,无话不谈。
分别之际,章惇曾与苏轼约定,“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
言辞之间,满是对这段友谊的憧憬和期许。
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获罪入狱,章惇不仅为他在朝堂上痛斥宰相,在苏轼被贬黄州孤立无援之际,也只有章惇屡屡去信安慰。
苏轼曾于信中感怀:“平时惟子厚(章惇)与子由(苏辙)极口见戒,反复甚苦。”
但他却未曾料到,那个单纯的少年,终于也在云谲波诡的党派斗争中变得面目全非。
绍圣元年(1095),章惇拜相,个人权利达到顶峰,上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肃旧党,苏轼自然未能幸免。
但章惇对自己的这个老朋友,异常的狠心。
他发出一张张贬谪令,让苏轼一路向南流离,风餐露宿,妻离子散。
直至到了海南儋州。
在宋代,被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更何况当时的苏轼都已经61岁了,到了这样一个荒芜的外化之地,基本不可能活着回来。
曾经的情谊有多深,背后的扎刀就有多痛。
年迈的苏轼心如死灰,到了海南,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准备棺材。
曾经亲密无间情同手足,转眼就成以死相逼的仇敌,换做常人,早已对其恨入骨髓了吧。
苏轼没有。
宋徽宗上位后,两人境遇轮转,章惇被贬雷州,苏轼却得令北上。
章惇之子章援惧怕苏轼打击报复,写信给苏轼,委婉提醒他顾念旧情。
苏轼一声叹息,提笔回信,忆及两人曾客栈长谈,山中游历,出手相助......
字里行间,毫无怨怼,只记得朋友的好处。
他在信中,依旧称章惇为丞相,言辞恳切:
“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彼时,苏轼北上之路凶吉未卜,章惇于苦寒之地寂寞坚守,两人都已过花甲之年,历经宦海沉浮,苏轼早就原谅了这位对他落井下石的朋友。
纵观苏轼这一生,几起几落,恣意纵情,嫉恶如仇,但心中却未曾对谁存有半点憎恨。
有句话说,心中无怨,便可无敌。
人这一生,难免遭遇背叛,会碰到至交反目。
若被仇恨蒙蔽双眼,纠结于心,执着于情,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佛家有言,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已过之事,不必再提,难过之事,学会放过。
很多时候原谅别人,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文章插图
02
- 心中有风景,眼里无是非。
他得知苏轼即将离开黄州去汝州赴任,心念念想再见他一面。
刚下船的苏轼,远远便望见这位老者,江风徐起,他心中一动,赶紧上前伸手作揖:“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山水长&北宋诗人王安石彻夜难眠,写下一首忧国忧家的“静夜思”
- 茅屋!王安石5首经典词作赏析:或平淡或豪纵,读来回味悠长
- 雕刻|玉石雕刻大师王一帆等向威海市博物馆捐赠作品
- 诗人!宋诗精华五首,其中一首是王安石的送别佳作,值得一读
- 仕途#陆游《寄赠湖中隐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诗人@张祜、常建、王安石,三位唐宋诗人题壁诗,书写文人闲情逸趣
- 草盛豆苗稀!陶渊明隐居后写下一首名作,王安石读后感怀,即兴抒写了《即事》
- 写景五律$宋诗精华五首,其中一首是王安石的写景五律,值得一读
- 家国情怀!王安石很有气势的一首诗,短短的28个字,却是胜过长篇大论的说理